同样的套餐,外卖价格比堂食价格贵11元,还要额外支付9元的外送费。近期,有消费者在一知名快餐品牌自主开发的APP上发现同样的产品,外送和到店取餐的价格差较多。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发现,多款APP上均存在此情况。对于差价,上述品牌的门店表示,外送与门店自取的价格确实有所差别,这是“公司定的”。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多家餐厅的堂食价格也与外卖有所差别。
这一消息迅速上了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超过了 1.4 亿,引发了大量关注。同样的套餐,从食材到加工工艺,可以说毫无不同之处,凭什么打上了外卖的标签,价格就要更贵一些?有网友认为,外卖需要额外的人力,价格高合理;但也有网友表示,外卖已经支付了配送费,商品价格也贵,不合理。有消费者表达了愤怒:“外卖堂食两套价”是人们不常注意的问题,甚至从未想过会有两套价格,这是一种变相的“欺骗”,商家赚钱的同时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有法律工作者就表示,“外卖比堂食定价高”的操作有违法之嫌,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快餐品牌在app平台上的这些加价,并没有向广大消费者明明白白晒出来、说清楚。《价格法》还规定,经营者不得有“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等不正当价格行为。同样是购买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为什么选择外卖而不是堂食的消费者,就一定要付出更高的价格呢?这难道不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
当然,也有网友对“外卖比堂食定价高”表示理解和支持。有网友认为,这并不奇怪,而是商家的定价策略,其目的就是在保障销售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对于餐企而言,每天的进餐时间段基本固定,原料和人手都有限,导致商品供应量也有限。而外卖是餐饮服务的延伸,外卖销售多,就会挤占堂食份额。为了达到供应平衡,保障门店基本客流和利润,就会考虑采取价格杠杆,引导部分对价格敏感的客户,选择堂食。餐饮业属于市场化服务业,企业拥有完全的自主定价权,只要做到明码标价,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就是合法的。因此,只要餐企和平台遵守这些规定,那么“外卖比堂食贵”就不会违法。消费者如果觉得不合理,大可以用脚投票。
应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卖成为了一些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了方便的用餐方式。但“外卖套餐比堂食贵”,恐怕让人在选择是点外卖还是到店吃时要掂量一番了。显然,无论做如何选择,商家都不能忽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评论分析,根据现行价格法律法规,餐饮业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经营者可根据运营成本和供求状况自主定价。换言之,对于餐饮价格,到店就餐以到店的价格为准,网上订餐以网上价格为准。这也是外卖可以贵于堂食的原因,只要订餐平台向消费者明示了价格信息,确保消费者知晓价格详情。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点外卖看价格并不复杂,划不划算自己会评估,没必要完全和堂食的客人相对比。毕竟,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很大,消费者如果觉得不合理,大可以用脚投票,换一家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