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6日
第04版:

红二师,点燃文化圣地的赤色星火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在孔子故里山东济宁曲阜,行至鼓楼南街,路西有一处古典宅院大门,进入其中,瞬间被苍郁的绿植包围。正对大门的石碑上,镌刻着“培养优秀的文化与道德的播种师”,落款为“万里 1985年12月”。这里就是名闻遐迩的济宁学院曲阜师范校区,也就是著名的原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鲁西南最早的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

2021年4月21日,《济宁日报·文化周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沿着红色足迹前行”栏目记者,来到这座著名的红色校园。

济宁学院曲阜师范校区党委书记朱宁波向记者介绍说,这里兴办师范教育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了。1905年,在清末兴办新学的浪潮中,曲阜考院改建为曲阜县官立四氏初级完全师范学堂,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为学堂首任总理。此后,先后更名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2008年11月,整建制并入济宁学院,正式定名为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从此踏上了师范教育的新征程。

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不难解释曲阜师范学校何以走出众多的知名校友。近代被称为山东四大教育家之首的范明枢,在此担任校长8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以及任白戈、王祝晨、刘弄潮、王云阶等人曾在此执教。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著名文学家贺敬之、吴伯萧,解放军总参动员部原部长曹宇光将军,国务院副秘书长陈楚等曾在此就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曲阜二师广大师生冲破保守校长阻挠,迅速组织罢课、上街游行示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洪流,并掀起学潮,驱逐了保守校长。1929年,进步师生因公演反封建历史剧,引发轰动全国的“子见南子案”。1931年,曲阜师范联合鲁南其他六校师生,在兖州卧轨截车,要求南下抗日请愿事件轰动全国。1932年,韩复榘逮捕进步师生24人的“5·20”大逮捕,引起全国进步人士的广泛关注,学校遂有“红二师”“小莫斯科”的盛誉。1948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预备会议在这里召开。

在万里题词碑的右侧,是曲阜师范学校的礼堂。顶端正中,镌刻着范明枢校长设计的校徽,图案为两支箭与木铎相融。木铎象征教化,两支箭即“二矢”,寓意“二师”。时至今日,礼堂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学生开展活动的场所,将革命和历史的文脉延续下来。

1926年,中共曲阜二师支部光荣诞生,这是济宁乃至整个鲁西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中共支部。二师支部的建立不是偶然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经过较长时间准备的结果。

五四运动爆发,导火线就是“山东问题”。北京学生首起斗争后,齐鲁大地随即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高潮。北京学生游行示威的消息一传来,二师的广大师生立即要求罢课示威,还特意到孔府门前游行,喊出“打倒孔家店”“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

这次斗争,使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深入人心,不仅提高了广大师生的革命觉悟,影响和促进了曲阜各界人民的觉醒,更为以后二师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果说,学生罢课事件为二师埋下了革命的种子,那么,二师一批优秀教育家的加入,又为革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代著名教育家范明枢,是必须要提及的人物。

范明枢原任济南省立一师学监,五四运动时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并率先投入斗争。当军警包围一师,封锁校门时,年逾半百的范明枢最先冲向军警,给游行队伍打开一条出路,“表现最为勇敢”。

到二师后,范明枢以“真善美”三字为校训,推崇“天下为公”的思想,教育学生爱国忧民,追求真理,关心政治,钻研业务,“养吾浩然之气”,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1925年,范明枢支持广大师生停课半个月,

走上街头举行反帝大示威,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抵制日货,下乡宣传,声援工人斗争,在曲阜造成很大的声势和广泛的影响。

范明枢担任校长期间,先进思想在校内广泛传播。学校聘请了大批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教员,在课堂上公开讲授《共产主义ABC》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熏陶。同时,加强学校图书馆工作,聘用得力人员为图书管理员,冒着反动政府的禁令,购进了《共产党宣言》、外文版《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向导》《新青年》等宣传马列主义的期刊,由进步教师介绍给学生阅读。

校内由学生集资创办、学生任负责人的黎明书社,专事介绍、购售进步书刊,如李大钊、鲁迅、瞿秋白等人的著作,使这些禁书广为流传。二师学生竞相购买、传阅进步书刊,公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问题,革命气氛浓厚。时人都说,曲阜县“具有较新思想之人士除省立二师外殊不多见”,这为中共二师支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的充分准备。

1926年,北伐战起,全国革命思潮激荡,横征暴敛的北洋军阀张宗昌政权面临垮台。1926年春,共产党员马守愚(化名马云亭)奉命由济南来曲阜二师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26年夏天,中国共产党曲阜二师支部光荣诞生,马守愚为负责人,党员除马守愚、杨荫鸿、张观成、辛成智外,还有张育东、蒋连萼等13人,二师的革命斗争从此纳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此,曲阜二师成为共产党在济宁乃至整个鲁西南的早期活动中心。

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曲阜二师进步学生运动连绵不断。

1929年夏,二师进步师生以大无畏的精神,演出了历史讽刺话剧《子见南子》,给封建势力以迎头痛击。《子见南子》的演出,教育和鼓舞了广大群众,却也深深激怒了封建势力。演出结束后,引发了进步师生与封建势力的激烈斗争。

在斗争中,国民党反动派对师生进行威吓,封建势力唆使走狗爪牙、恶棍流氓,不断围攻谩骂二师进步学生,蓄意挑起事端;尤其是对话剧中的演员造谣中伤,围攻迫害,人格侮辱,甚至晚上扔“黑石头”,无所不用其极。

面对严重形势,二师学生始终毫不退缩,坚决还击。这场斗争轰动全国,得到了蔡元培、林语堂、鲁迅等知名人士的声援。鲁迅先生一直关注着“子案”事态的发展,极为同情二师进步师生的斗争。他将全案过程中的11篇公私文字收集起来,加上《结语》,于当年8月21日在《语丝》发表,作为揭露反动派镇压革命的生动材料。这场斗争,矛头始终主要指向封建势力,同时也指向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和国民党反动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平津和青岛学生、济南爱国学生南下示威请愿运动的影响下,二师师生爱国抗日热潮更加高涨。这年12月,他们联合鲁南其他六校师生,冒着风霜严寒,在兖州车站卧轨截车,要求南下抗日请愿,坚持斗争四昼夜。

这两次斗争使学校声威大震,并与保定二师齐名,被誉为南北“红二师”。

二师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在大家心目中都是品学兼优的人物。他们思想进步,功课好,关心时局,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除了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红二师”党员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在范明枢校长倡导下,曲阜历史上第一所平民夜校成立。夜校成员都是曲阜城里工农群众,最多时三四十人,其中有妇女七八人。二师中的共产党员积极参加讲课,不仅向群众传播了文化知识,还通过时事讲演,启迪了民心,培植了社会进步力量。

革命军北伐的消息传来,广大师生欢欣鼓舞。共产党员杨荫鸿、张观成毅然投笔从戎,南下考入黄埔军校。杨荫鸿考入黄埔军校本部,张观成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后来,杨荫鸿在广东与军阀作战中牺牲。张观成在武汉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被反动派逮捕杀害。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曲阜二师形势也随之逐步恶化。1928年农历三月初三,国民党山东省党部进驻二师,发现校内有共产党员的活动,于麦收前的一天傍晚,对二师进步师生进行建校以来的第一次大逮捕。暴徒荷枪实弹,踢倒看门人,抓走了共产党员刘德荣、张云汉等5人,一时白色恐怖笼罩校园。

第二天,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召集二师全校师生训话,大骂共产党,叫嚷“不许搞非法活动”,威胁镇压师生。但是,二师进步师生并没有被吓到,他们冒着风险,自动轮流到关押被捕学生的县公署去送饭,还公推进步学生刘子衡去兖州天主教堂,找“国民革命军山东战地党政委员会”主任委员蒋作宾及政治部主任仇鳌、副主任何思源,进行说理,迫使国民党省党部后来不得不交保释放被捕学生。

大逮捕后,二师内共产党员力量损失严重,又有一些进步学生被迫离校,但校内仍有共产党员在活动,不过活动方式已经转入地下,完全处于秘密状态了。

1933年秋,曲阜二师又迎来了一届新学员。其中,有一位身材颀长、面目清秀、目光聪慧的青年,他就是55年后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万里。万里,当时名为万明礼,这一年他17岁。

万里是由家乡山东东平走进曲阜二师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曲阜二师的同时,也接到了济南省立一师的录取通知书。万里报考了这两所学校,最后选择了曲阜二师。

万里考入曲阜二师,无疑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二师有着优良的校风学风,众多造诣高深的学者,以及光荣的革命传统,这让他在学习中受益匪浅。

从1931年起,曲阜二师每届招收3个班,共120人,学制3年,万里被编入八级三班。入校不久,万里就表现出明显的进步倾向。他的同学李健回忆说:“1933年,我考入曲阜二师,被分到八级三班。不久,我发现各班都有些进步同学,尤其是我班的万明礼(万里)和孙鸿业比较突出”“我们都爱好文艺,彼此相互接近,渐渐加深了了解。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换阅读进步的文艺书刊,谈论各自对学校当局的看法,共同商量对付学校当局的措施。为了团结有同样爱好的同学,我们就利用订阅进步刊物的方式,组成了一个读书会。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以读进步书籍为纽带,相互维系在一起,互相交流,借以沟通思想。在后来的进步学生运动中,读书会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其成员大都成为共产党员,走上了革命道路。我们班的读书会成立后,又向其它班级扩展。后来入校的九级,也出现了这种形式的读书会。鲁迅的著作,是这些读书会研读的重点”。

各班读书会传阅的书刊,主要有《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的书籍,《伊里奇辩证法》《社会科学概论》《政治经济学大纲》等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五四运动以后出版的反对封建礼教,崇尚科学,反映妇女解放、工农思想感情和斗争,具有民主、进步、文明和爱国思想的书籍和报刊,还有党的文件、宣言、传单、文集和省内外兄弟学校出版的报刊等。

师生们传阅马列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敬佩共产党和红军,向往革命根据地,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他们常常私下抨击当时反动校长杨书田的黑暗统治和国民党政府反共卖国的罪恶,秘密进行斗争。

1936年5月,二师八级学生毕业前夕,学校组织毕业生赴济宁乡农学校集训,万里与同学们一起来到济宁,遇到了同乡董临仪。此时,董临仪是中共山东省委鲁西巡视员。董临仪借同乡之谊,与万里畅谈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展万里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5年,恰逢曲阜师范学校建校8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代总理的万里视察兖石铁路,途经曲阜,回到他阔别整整50年的母校参观访问。11月7日下午抵达曲阜后,他说“我要先到母校看看”。

1985年11月8日早上,万里在山东省省长李昌安、副省长马世忠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及济宁市、曲阜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陪同下,重回母校,并在学校召开了师范教育座谈会。

回北京后,万里寄来了给母校的题词——“培养优秀的文化与道德的播种师”。题词用硬笔写成,刚劲有力,挥洒自如。此后,他几乎每年都派自己的子女来校探望。长子万伯翱、次子万仲翔、女儿万淑鹏、四子万季飞、五子万晓武、孙女万真琪等,都相继来学校或赠书或演讲。

记者采访时,在“工”字教学楼中,仍能感受到强大的红色力量。我们看到了“中共山东省立二师支部”纪念馆。来到二楼东南侧万里读书教室,面对黑板第四排右侧,是万里曾经使用的课桌。恍惚间,记者耳边仿佛传来朗朗读书声,如同声声春雷,振聋发聩。

2021-06-06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1204.html 1 红二师,点燃文化圣地的赤色星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