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张扬
舍弃了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回到了老家,从零开始,决心让家乡变得更美丽、让乡亲们变得更富裕。他就是侯晓晨,一个扎根泗水农村的田园追梦人。
侯晓晨带领团队投资建设的“尼山鹿鸣”是龙湾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内——圣水峪田园综合体和现代农业(甘薯)产业园的核心区。他充分发挥集团资源,成功在尼山鹿鸣举办了全国地理性标志“泗水地瓜”的全球推介会,得到了中国农业农村部的官方报道和肯定,使得“泗水地瓜”在全国进一步打出了品牌,打出了名气,打开了销路。
为优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泗水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侯晓晨积极尝试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成立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多元股份合作模式,实现农村闲置资源变股权、农民闲置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进而实现村庄、农户共同增收。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的利益联结模式,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采取保底收益加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融合发展的红利等,解决了200多名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当地人均增收1000元。在产业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侯晓晨始终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20年在园区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不破坏农村的完整性,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发展规划,在项目设计推进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原始地貌、乡村、民居及山区特色。
让农民收入“有希望”,让生活“有盼头”。侯晓晨打造“尼山鹿鸣”项目,一方面进行产业精准扶贫,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特色种养业、家庭手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扶贫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另一方面侯晓晨在综合县委县政府实施的社保兜底、医疗保障救助等扶持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庄户学院对他们进行电商辅导、直播带货培训等,确保在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的基础上,增加一份“有希望”的收入。目前,在侯晓晨的带领下,“尼山鹿鸣”项目的生产和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建成后可直接新增就业岗位600多个,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同时引导泗水县农民种植特色水果、高效马铃薯和特色甘薯10万亩以上。通过辐射带动,可解决农村劳动力2万人就业,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增收约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