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附属小学 张然
伴着铃声,我走进教室,这节课我准备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园地,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日积月累”中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由于是复习课,凭着原有的经验将“日积月累”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诵读读懂大概意思,体会意境并想象画面;在感知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积累。
整个教学过程在我的引导下按部就班的进行,学生们也逐渐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基本上会背诵了,正当我要检查学生的背诵并就此结束“日积月累”的教学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了手,我本以为他是主动要求背诵,于是就欣然请他起来。“老师,读第一句诗,让我想起了我和爸爸去敦煌旅游,在那里我见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画面,他的发言不仅让给我为之一震,也让其他同学大吃一惊,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们在下面开始小声地讨论起来,显然他们的兴趣不再是背诵,转而 “研究”起了古诗,是继续按既定目标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还是抓住这次教学契机?我犹豫了几秒钟,决定改变教学计划,趁着学生对诗歌的热度未减,引导他们痛痛快快地走近古诗,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大家纷纷联想到自己在假期里去过的风景名胜区,回想当时的美景和感受,边描绘边结合诗句,说得眉飞色舞,一个说完,另一个去过的赶紧站起来补充。有的学生现场说话跟作文似的,语言相当优美;有的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大声地背诵给大家听,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还有个“小机灵”根据“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这句诗,现场仿写了一句,虽然不是很严谨,但是大家的笑声和掌声也给了他自信,让他神采飞扬。也有的学生从“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联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还有的学生决定将诗的内容画成一幅画,并配上一段景物描写。
在充分的交流和展示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采用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再次感受古诗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和意境美。学生们个个读得兴趣盎然。下课了,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有些学生还商量着放学回家再继续“研究”古诗,回来比试。这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孩子们自己主动学习,他们将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延伸到了课堂之外,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一个小小的意外,学生竟然由这么浓厚的兴趣,产生了这么多令人称奇的想法和智慧,这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惊喜不已。多么可爱的孩子,我庆幸自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才有了如此精彩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