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9日
首页
第01版:

微山湖畔的端午风俗

■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来金路 李霞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条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前夕,在微山县昭阳街道爱湖村村民杨成兴的院子里,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杨心如正唱着这首端午歌谣,在堂屋里,杨成兴和父亲正在忙着包粽子,他的妻子和母亲则在为蒸花糕做准备。

爱湖村,是微山湖畔的典型渔村,陆居的村民以前大都是渔民。据杨成兴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这天,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会蒸花糕、花馍,包粽子。爱湖村渔家花糕、花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植根于微山湖区和运河渔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饱含着爱湖村渔民的民间信仰及社会风俗习惯。淳朴的爱湖渔民传承着古老的制作方法,精选湖区优质小麦粉和优质大枣等配料,纯手工蒸制,“步步高”“花开富贵”“吉祥果”造型丰富多样,寓意吉祥。“我们会在开渔节、端午节、腊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这些传统节日做花糕、花馍,供奉祖先,祖祖辈辈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杨成兴说。

“端午艾”。听杨成兴说,从他爷爷那辈起,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会早早地在大门的门环或者门楣处插上艾草,人们信奉艾草具有避瘟驱虫的作用,所以用艾草装饰了他们的门和窗。另外,端午节这天,人们还会额外多采一些艾草,晾晒好了,用来煮水给小孩洗澡,扫净体内恶寒,有助于睡眠。民间习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

“端午粽”。爱湖村的渔民最传统的做法是用江米和红枣制作,后来又增加了腊肉、红豆、蜜枣等食材。据杨成兴介绍,一般人家都会在五月初二、初三这两天就把粽子提前包好,等到初五这天再用花糕、粽子作为供品,祭拜过祖先之后,中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闹的团圆饭。食用后剩下的粽叶,人们依旧用绳子包好拴在大门口,用来抵挡“旋风”。据说以前爱湖村的渔民在湖上漂泊,经常会遇到“旋风”,用粽子叶拴在船头的渔民则免受“旋风”的危害。所以这个风俗就人们代代传承了下来。

“端午线”“端午衣”。“端午线”又叫“端五线”。端午节这一天,在爱湖村最高兴的要数小孩子们。家里的老人们会提前准备好青、红、蓝、黑、黄五色线,编成手绳,由家里辈分高的老人系在孩童的手腕上。若是男孩就系在左手手腕上,女孩则系在右手手腕上,老人们一边说着吉祥话,为小辈们祈福,以求护佑他们身体健康,一边为孩童们系上这代表健康幸福的“端五线”。今天走在爱湖村依然能看到很多孩童手戴五色线编织而成的手环。

五月初五这一天,村里的孩童们还会收到一身新衣服,俗称“端午衣”。家人们提前给孩子准备好一身喜庆颜色的新衣服,一般红色为首选,在端午节这天亲手给孩子们穿上,寓意护体保平安。杨心如高兴地给记者展示了她妈妈给她买的一件粉红色的新衣服。

2019-06-09 1 1 日报 content_668413.html 1 微山湖畔的端午风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