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3日
首页
第01版:

用智能记录“老家乡愁”

■本报记者 武旭 王婷婷

点开触控屏幕,“家的变迁”4个大字在屏幕上缓缓浮现,屏幕下方是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辖区各村庄的名字。打开对应的村庄名称,找到自家的编号点击,“老家”的房屋、室内布置、院落便以图片的形式依次展开,仿佛向观者默默讲述着时代的变迁。

在黄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的展览馆内,“农耕记忆”“红色记忆”“迎难而上”“黄屯蜕变”“产业兴城”等数个板块依次排列,用实景再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互动系统等多种形式,立体展现了黄屯街道从传统散落村居到全省首个“全街道合一”的超大型农村社区、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工商业强镇的历史变迁。记住“乡愁”留住“根”,精心设计的背后,是黄屯街道创新乡村文化建设、留住乡村“精气神”的默默努力。

走进二楼展示大厅,“农耕记忆”板块的数个实景展示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砖垒的灶台下,柴禾燃烧的火光正旺,墙壁上贴着的旧报纸瞬间把人拉回到“大集体”时代;一旁小桌上的竹篮里,玉米、南瓜无声讲述着物质匮乏年代里的精打细算;搪瓷盆、大水缸、保暖壶和一块蓝色粗布制成的桌布,让人身处其中仿佛耳边又响起那幽远的“开饭”声。“‘农耕记忆’板块以文字介绍配合实景再现,用最直观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到以往的生活方式,切身感受生活的巨大变迁,激发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动力。”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板块复现了“厨房”“农耕用具”“堂屋”三个场景,基本反映了传统农耕时期庄户人家的生产、生活场景,其中的很多老物件都是从村民家中实地收集的。

“光给孩子们讲以前的日子是啥样的,他们没有感觉,也觉不出现在的幸福生活。带他们到这来看看搬迁之前家里的照片,再对比现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们马上就明白了。”站在触摸屏前,一位村民感慨地告诉记者,这套“家的变迁”互动系统就像一个封存乡村“老家”记忆的宝盒,当时街道上启动项目来家里拍照时,很多村民还觉得“没啥用”,现在却成了村民们怀念“老家”味道的利器。“在街道村庄整体拆迁前,我们就准备给村民们留下一组老家的照片,内容包括房屋外观、内景、院落和本家居民等内容,从项目筹划到拍摄完成,大概用了3个月的时间。”黄屯街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在社区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设施完备、条件良好的环境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设计实景展示,图文视频还原往日生活,目的就是用直观的方式展示村居到社区、村民变市民的巨大变化,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进而传承艰苦朴素、勇于奋斗的精神。同时也通过具体资料作为载体,留住传统村居的“精气神”,筑牢乡村文化建设基石。如今这个满载着变迁回忆的板块成了整个展馆里最受欢迎的板块。“乡村振兴”战略,不但要让群众的物质生活迈上新台阶,更要守住传统村居的“根”,让好的家风传承,这根就是乡愁。“我们廿里铺村是2015年拆迁的,全村1300余人当年就实现了安置,住进了金色嘉苑社区,从村民变成了市民、村居变成了社区。村庄原址进行了复垦,土地流转后,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多渠道就业、多方式增收,走上了富裕道路。”在展示馆内,记者见到了廿里铺村党支部书记张立平,提起村庄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他感概不已:“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条件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如今的社区水电气暖网齐备,商业街、菜市场、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和医疗、养老机构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居民对生活、工作都比较满意。”张立平说,经过几年的社区生活,居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实现全面覆盖。“我们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除享受国家正常的老年补贴外,每月街道还再发200元的补助,一系列的便民惠民措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大家往好日子奔的劲头更足了。”张立平说道。

2019-06-03 1 1 日报 content_666901.html 1 用智能记录“老家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