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当我看见小外孙为庆祝六一准备儿歌朗诵节目时,立刻激活了记忆深处的儿歌储存,那些画面一幕一幕在我的眼前呈现。
《外婆桥》是我最早接触的歌谣。小时候,我母亲照料我和妹妹入睡时,常要轻轻吟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宝宝乐得哈哈笑”。
“摇”是指“摇船”,一边摇着摇篮一边唱,把摇篮比作船,好让宝宝快快进入梦乡。我的父亲是木匠,他打造了“木摇床”。我们家兄弟姐妹幼小时,都是在木摇床上睡觉,都是伴着妈妈的歌声入睡的。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出生于四川南部小城镇一个子女众多的工人家庭里。爸爸妈妈养育了大哥、二哥、姐姐、我和妹妹。那时候生活简朴,我们家除了逢年过节时或许看一场小镇上不花钱的露天电影。正在上学的哥哥姐姐,可以看看《少年报》上的文章。而我和妹妹的娱乐活动,就靠着妈妈教给我们儿歌。
在我的心海里,仍然留存着许多可歌唱、可朗诵的颇有趣味的儿时歌谣: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接女婿,还接外孙和外孙女,欢欢喜喜看大戏!”这首《拉大锯》简洁明快,令人喜欢。
无独有偶。《小老鼠上灯台》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抱猫来,吓得老鼠,哧溜一声滚下来”。
夏天的夜晚在瓜棚下纳凉,妈妈喜欢安排我和妹妹在凉席铺成的“舞台”上表演小节目。有时表演《拉大锯》或《小老鼠上灯台》,为了追求效果,我还要表演“外孙”看大戏时眉笑眼开的夸张模样,或从灯台上滚下来的“小老鼠”在凉席上翻滚几圈等,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我和妹妹上了幼儿园和小学,又学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歌:
如,“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再如,“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丢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找朋友》和《丢手绢》,非常适合载歌载舞,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和小朋友们一起歌唱,一起游戏那种欢畅淋漓的情景。
为了激励我们健康成长,我妈妈还教给我们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歌谣:“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别嫌我个头小,肚内有文章”。
我小时候身体瘦小,妈妈用这首《翩翩少年郎》教导我努力学习,做人生的强者。后来我在学习和工作上都有所作为,这与儿歌的激励不无关联。
“月咡光,亮堂堂,照着妹妹洗衣裳。衣裳洗得漂漂亮,哥哥穿着上学堂”。
这首《妹妹洗衣裳》,是妈妈为了培养妹妹的劳动观念而特意教她的,我的妹妹后来非常勤劳。从小在儿歌陶冶下的我的兄弟姐妹,长大参加工作后,都成了有所作为的技工或企业管理人员。
儿童歌谣寓教于乐功不可没,拥有儿歌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童年。长大以后,我在上大学学习文学理论期间,专门调研过儿童歌谣,才知道我的母亲与许多母亲们以及长辈们一样,他们或许没有多少文化,但在教育子女后代方面,却非常舍得下功夫,善于运用儿歌培育后代。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儿歌育人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寓教于乐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