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7日
首页
第05版:

“背”着“孔子”去援疆

——记泗水县洙泗小学援疆干部岳嵩

■本报通讯员 包庆淼 姚树华

山高人为峰,一个人生活的真正意义,在向目标的奋斗之中。既然选择了这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业,愿把这份辛苦而神圣的工作当成了毕生的事业,就必须且行且珍重,累并坚持,苦并奉献着。——岳嵩

岳嵩,男,汉族, 1974年5月生人,中共党员,优秀教师,1990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泗水县洙泗小学工会主席、新校区副校长,新疆省喀什市英吉沙县第一小学挂职副校长。他用一腔热忱,参加挑战自我、挑战极限运动项目,不停地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发挥正能量。他用一股“终身学习”的从教精神,畅游教学的知识海洋,并及时与师生分享。他用一种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做好每一个岗位上的工作,不断在实现由“小我”到“大我”中提升人生境界。他用一种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为9所援疆学校组织捐建孔子像,将孔孟之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文化治校方略根植异乡。他用一串串真情,将英吉沙县和泗水县的教育教学穿在了一起。

年逾“不惑”之年的岳嵩,一张端正严峻的面庞,一双深邃的眼睛,透出山东男子汉的刚毅和睿智。他出生在泗水县济河街道南部一个小村庄的“书香家庭”,自幼便是一个爱做梦的男孩,因受父亲的影响,长大当一名好教师成为他的目标和理想。1990年9月,他荣幸地成为泗水县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1994年1月,被调任县教育局办公室工作。2007年12月,按照教学点布局,需在泗城北部新建洙泗小学,他成为新建校筹委会中的重要一员,任总务主任,学校建成后,他被任命为工会主席。2016年8月,洙泗小学再次建设分校区,他又被委以重任,新校建成后被任命为副校长。

从岳嵩的工作简历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人,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会力所能及、尽职尽责。在他的字典里找不到“抱怨”“不适应”“负能量”等词语,在他身上总是满满的正能量。敏于思考,善于感知和决断使岳嵩果敢顽强、冷峻,在许多领域形成了他独特的见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究其岳嵩身上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养成,他就像一个谜,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谜。走近岳嵩,解开谜团。在他身上,令人钦佩的地方的确不少。他不仅有坚强的毅力,还有旺盛的精力。不仅八小时之内的工作干的精彩,八小时之外个人兴趣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八小时之内,他是优秀教师、教师能手、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八小时之外,他是尼山圣源书院义工、泗水县青年慈善义工团骨干成员、捐资助学爱心人士。数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县200多个村庄,他的身影穿梭于数百个孤老寡残困家庭的院落。这期间,他开着一辆小羚羊汽车,累计行程逾3万公里,在义工的道路上奔走呼,并结识了一大批社会贤达和爱心人士。

敢于冒险是岳嵩的另一个品格。为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他积极参加“浪骑川藏”“山海骑缘”“十棵松骑行比赛”“十三山骑行比赛”等挑战个人耐力极限的运动项目。2018年7月8日,对岳嵩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与县自行车协会会员赵海新、张衍华三人开始了他们的西藏骑行之旅。他们乘火车至成都,从成都骑自行车向拉萨进发。他们历时23天,行程2160公里,到过终点布达拉宫,他们手捧盖着57成都站、57雅安站、57新沟站等30个红色印章的《骑行西藏证书》时,激动不已,感慨万千。期间,他与队友,经历了崩溃、绝望、坚持,再崩溃、再坚持。岳嵩动情地说:“通过这次西藏骑行之旅,感觉心胸更宽广了,对人生的失与得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一次心灵净化之旅啊!也为我今后更好的工作提供了源源的动力!”

在岳嵩家的书厨里,摆放着十余个大大小小、形状各异、色彩不一的奖章。“浪行川藏”“马自骑”“难千万里吾往矣”“10棵松”“坚持”“环五城210公里挑战完骑奖牌”……每一枚奖章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泗水县地处泰山和沂山余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伏羲、虞舜的故乡,圣人孔子诞生地,东夷文化摇篮,儒家学说发祥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地,被誉为“洙泗渊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区”。早在2013年初,以家庭孝道建设为突破口,在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的泗水县圣水峪镇试点开设的“乡村儒学讲堂”重启儒韵民风。先后建成一类讲堂100个,二类讲堂100个,讲堂示范点45个,组建了一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赵法生、山东大学高等儒学院副院长颜炳罡等专家学者为核心,泗水本地儒学义工团队为骨干的260余人的乡村儒学志愿者讲师团,岳嵩就是其中骨干成员之一。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洙泗小学是一个杰出代表。经过六年多来的不懈努力,泗水已将“乡村儒学讲堂”打造成为文化传承“主阵地”、农村文化“综合体”和社会治理“润滑器”。

2018年8月6日,阳光普照大地,注定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刚刚结束川藏骑行的岳嵩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济宁市第九批教育援疆干部招募开始了,泗水有8个指标。“我要去援疆。”这个想法一旦萌生,在岳嵩大脑里便再也挥之不去。他首先找到洙泗小学校长陈效军表达了自己决心去援疆的意愿,并立下“军令状”,他说:“我要把咱洙泗小学的文化立校、经典诵读等先进办学理念,传到新疆去,绝不给您丢人。”陈效军深知面前这位朝夕相处的同事、挚友的能力,双手握住岳嵩的手表示坚决支持“他的援疆计划”。不久,他的名字便与来自各校的周文兵、张德奇、李新、王超泉、李斐等7人上了“济宁市第九批教育援疆干部名单”,岳嵩被任命为领队。

8月30日上午,岳嵩与泗水的7名援疆干部踏上了援疆的征程。临行前,岳嵩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与家人和好友、同事简简单单地挥手告别。他们8人在济宁汽车站与兖州的8人和高新区的4人集合后,乘大巴车赶往河南郑州飞机场,从郑州转乘飞机飞往新疆客什市。经过6个半小时,到达英吉沙县。

在援疆的路上,岳嵩的脑海里伴随着飞机的起伏的节奏,浮现出一幅幅如何做好援疆教育工作的画面。他已亟不可待地想着将孔孟之乡的传统文化和教学理念根植于新疆这广袤的大地。

这次来自济宁市的第九批援疆干部共20人,主要分别到英吉沙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和县实验小学挂职。岳嵩与来自泗水的张德奇、王衍杰和兖州的3位教师在第一小学挂职,岳嵩挂任副校长。

岳嵩深知,万事开头难,干工作仅凭满腔热忱是不行的,两地的文化差异大,要像摊煎饼一样学会“翘边”,做到“四两拨千斤”。当天夜里,他躺在床上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他在递交的援疆申请书上就写道:通过一年的援疆,不仅孔孟之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洙泗小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带到祖国南疆,更把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植于英吉沙师生的心里。这需要一个有型的载体。猛然间,孔子像在他脑海里闪现。对,想法组织捐建一批孔子像。

他组织捐建孔子像的想法,很快得到英吉沙教科局主要领导的认可。于是,岳嵩便快速启动了内地的资源和关系,并得到亲朋好友和社会贤达的鼎力相助。泗水龙源砼混公司老板王孝胜、杨丽夫妇是岳嵩的初中同学,得到岳嵩要给英吉沙学校捐建孔子像的消息,第一个站起来铁杆式支持,决定捐资4.6万元。随后,山东诚祥集团、宇川建筑公司、山东靓宝贝、泗水青年慈善义工协会等爱心企业和个人纷纷响应,伸出一双双有力的援助之手。先后募捐资金近100万元,从济宁市嘉祥县定做9尊孔子像,其中2尊5.6米高的、7尊4.6米高的,分两批用货车运向英吉沙县9所学校。

2018年9月13日十时,第一批5尊孔子像从嘉祥县坐货车出发,历时近5天,经过近1万公里的颠簸,于9月18日零晨两点抵达英吉沙县。当一尊高5.6米、重达9吨、价值13.2万元的孔子像,庄严地屹立在英吉沙第二小学广场时,在蔚蓝的天空下,孩子们兴奋地仰望着孔子像,久久不肯离去,师生们在这里欢呼着、激动着、瞻仰着、畅想着。

岳嵩的名字也因此被众人知晓。英吉沙县教科局党委书记杜凤声在孔子像前紧紧地握住岳嵩的手激动地说:“在四年前,我刚上任时就想给每个学校请一尊先师孔子像,但县里拿不出这部分资金来。这回可好了,是你帮我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呀!”

新疆喀什市英吉沙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 岳嵩刚到这里,极具耐力的他尽可能地克服两地气候、饮食习惯、语言等诸多差异和困难,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英吉沙县第一小学的教学工作中。

英吉沙县第一小学1934年建校至今,现设一至六年级,全校1800多名学生,教师100多人,并构成复杂,不仅有民族教师、自聘教师,还有持岗教师、援疆教师。在长期身处山东省传统文化示范校、以“文化立校、文化治校”著称的洙泗小学的岳嵩看来,这里与内地同等小学相比,在师资队伍管理、教学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差甚远。

抱怨不是岳嵩的风格,关键是怎么将内地先进的办学理念引进来。很快,岳嵩便与校领导班子达成了连烧“三把火”的共识。一是充实调整中层管理干部,人人担子上肩,事事有人管,激活“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管理机制。二是强化后勤服务,在加强学生宿舍管理,为住校生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的同时,提升餐饮服务,倡树“食不言,寝不语”等文化,引导学生提高节约用水、用电意识。三是拓展教学研学, 以孔子像为载体开展“拜师礼”“开笔礼”“传统经典诵读”“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每项活动,从制定方案到实施,从效果到评估,岳嵩总是全程参与,不遗余力。他在英吉沙县第一小学作的“加强中层干部管理,提升工作能动性”“提升后勤工作保障列好的服务教育教学”等专题讲座,得到英吉沙县教科局的一致认可。对总结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力求在英吉沙县各学校推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岳嵩深谙其理,于是,他建议校领导开展“请进来讲”活动。2018年10月22日,岳嵩邀请泗水县洙泗小学教学报告团到英吉沙第一小学作报告。洙泗小学校长、济宁市名校长陈效军作了文化治校讲座,洙泗小学副校长、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省特级教师丁梅作了国学推广、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专题报告,洙泗小学教科室主任、山东省优秀教师、济宁市杏坛名师冀敏上了示范课。英吉沙县组织县直学校校长、书记和部分教师参加,师生反应强烈。英吉沙县教科局党委书记杜凤声说:“这次交流活动,无论是在办学理念方面,还是在教学制度方面,都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开悟!我又一次大地震的感觉。”

“运动范围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宽阔。”岳嵩又建议校领导,组织开展“走出去听”活动。2018年11月7日,岳嵩带领英吉沙县第一、二、三小学骨干教师和中层领导一行21人赴济宁学习考察。他们先在曲阜儒源教师培训基地利用4天的时间,集中而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教研。随后,在尼山圣源书院聆听了优秀传统文化等讲座。中层干部到洙泗小学随堂听课,学习,领会,听课,他们总是一丝不苟。从教师队伍优化组合到教育教研的时效性,从后勤管理为教育教学服务到围绕中心增强报备意识,从制度约束人到文化治校,他们感触颇多,一位资深的老教师说:“在洙泗小学听课简直是一种享受呀,在这里学三年也不会够,需要学习的太多了。”他们几乎被孔孟之乡的文化所震撼,英吉沙县第一小学书记张英动情地说:“不到内地不知道差距呀,听了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

岳嵩本身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人,但因为这次援疆却让他有了不了情。一头是英吉沙县第一小学,另一头是泗水县洙泗小学,眼看一年的援疆时限就快到了,他心急如焚。他说:“我要用好每一天,尽可能地多为英吉沙第一小学多做一些实事、好事。”

岳嵩,如同他的名字,继续登攀着高峰。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愿以此祝愿这位教育战线上的开拓者、普通的援疆干部,踏上新征程。

2019-05-27 ——记泗水县洙泗小学援疆干部岳嵩 1 1 日报 content_663325.html 1 “背”着“孔子”去援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