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冰 董春华
今年以来,邹城唐村镇以实施“敲锤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强化干部担当作为,深挖土地资源潜力,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空壳村”,推动乡村振兴。
打造集体经济强引擎
该镇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了乡村振兴三年计划,各村级党支部主动担当,挖潜优势,明确村级特色主导产业项目。为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出台了《党旗红·文明行·乡村兴工作方案》,以“头雁工程”强化支部书记带头作用,以“种子工程”培育村级后备力量,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组织基础。为激发工作活力,出台了《关于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全面消除行动的实施方案》《集体经济增收攻坚行动的实施办法》,定期观摩评比排名,抓督导强考核。为提升干事创业能力,每周一开展“唐村大课堂”、周五“兴村讲堂”活动,领导干部带头讲,常学常新、以学促干,乡村振兴已然成为全镇党员干部的共同行动。“我们秦官村对集体荒滩进行了重新整理丈量,委托齐鲁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公开租赁招标,光这一笔就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今年秦官收入有望达到40万元,以后每年集体收入也能保持在6万元以上。”在该镇“乡村振兴大家谈”活动现场,秦官村支部书记张灿光正侃侃而谈。通过组织各村居支部书记上台亮相,就乡村振兴如何找路子、破难题、抓落实分享自己的经验做法,谈出了担当,鼓足了干劲,全镇掀起了新一轮比学赶超的热潮。
激活集体经济新模式
在白庄村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忙碌的村民穿梭其中,丰收的花蕾带来了致富的新希望。“我种了100多亩金银花,一亩地纯收入有七八千块钱,这一百多亩能挣七八十万元,金银花真的是我们的‘致富花’”。刘宪海兴奋地对笔者说。种植金银花之前,白庄村村民大多靠外出打工和种地维持生计。为增加农民收入,该村党支部召集大伙坐在一起,群策群议,决定采取“支部+农户+合作社”的方式,由支部牵头将特色农产品种植户联合在一起成立“特色农产品联盟”,把所产出的特色农产品打包销售,实现共赢发展。随着联盟的不断壮大,老百姓渐渐尝到了甜头,全村陆续种植金银花、党参、蒲公英、西瓜、葡萄和猕猴桃共计720多亩,成为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该镇实施“敲锤工程”的一个缩影。通过盘活村庄闲置错配资源进行集中对外发包,土地增值的潜力得到快速释放,特色经济林、蓝莓、蔬菜、木耳等一大批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在全镇范围内全面铺开,蓝莓采摘园、鸿利源家庭农场、恒丰农业发展公司等一批农业示范企业和合作社竞相涌现,优化了农业结构,增加了农户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去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82.97万元。同比增加近200万元,消除了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
按下集体经济快车键
该镇通过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变存量为增量,变资源为资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多元发展、多点开花。在西颜村特色林果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亩,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00余人。鑫萌林果种植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000亩,带动村民就业500余人。在中唐村老村旧址集体土地进行公开招标,用于开发建设住宅楼项目,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0余万元。在中唐、侯庄等8个村盘活增值厂房及门头,集体增收近30万元。在前双村、后双村,连片蔬菜大棚种植已达220亩,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包庄、西龙河、东双、秦官等村也积极推动低效土地重新发包,可盘活低效土地35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