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太福
真担当要靠真本事,真作为要有真水平。对党员干部而言,不仅要有“想干”和“敢干”的主观愿望和能动性,更要有“会干”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政治过硬,还要本领高强。实践也一再表明,一个地方能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定有一批身怀真本事的领导干部在方向上领路,在开拓前谋划,在实干中进取。“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各级就必须强化能力建设,锤炼出过硬的本领,突破想干事却不会干事、没有能力干事的“瓶颈”束缚,解决“会干”的问题。
“会干”就要增强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干事业抓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改革一线、发展一线的“施工队长”“突击队长”, 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工作当作事业干,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始终保持一钻到底、专注做事的韧劲和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严谨,做到不说外行话、不干外行事、不当外行人。要把学习作为重要途径和根本方法,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补钙”“加油”“充电”。要加强实践锤炼,勇于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练好岗位必备的,补好自身短缺的,干中学、学中干,努力成为行业领域的“政策通”“活字典”和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
“会干”就要提升执行能力。提升执行力,是抓落实推动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再好的规划蓝图、再好的决策部署,如果执行不得力,方法不得当,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执行能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改革创新、政策落实、对上争取、攻坚克难、依法行政、高效服务、专业操作“七大”能力。要坚持责任上肩,定目标、定责任人、定标准、定考核,把一切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可量化。要把提高干部执行能力纳入培训计划和重要课程,把执行能力强弱作为对干部考核评价、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强化督促检查,以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促进执行能力的提升。
“会干”就要树立底线思维。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才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当前,我市发展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瓶颈突破期、动能转换胶着期,多种矛盾交织,触点多、“燃点”低、涉及面广。全市各级干部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始终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列出重大风险点源清单,拿出风险防控的实招硬招,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会干”就要严守纪律规矩。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员干部而言是“带电的高压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隐藏有一匹脱缰的野马,如果你不去紧勒缰绳,时刻都会有大祸降临”。作为党员干部要紧握法纪缰绳,守好思想防线,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让自己内心世界的野马脱缰;要始终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决守住底线、不碰红线,杜绝高楼立起来、干部倒下来的问题发生。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强化能力建设,解决“会干”的问题,有了过硬本领才能真负责、有作为。主动担当、奋发作为,“想干”、“敢干” 、“会干”,争当济宁发展的实干者、推动者、引领者,我们就一定能够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