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昭晖
本报通讯员 张伟光
在济宁,提起申科汽车,很多人会想到他们军旅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这个由退役老兵王兆才一手创建的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砥砺发展,已然成为全市汽车销售行业领军品牌。一日从军,军魂入骨,王兆才靠着一股从军营磨砺出的气魄和胆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迎难而上,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也树立起我市复员军人自主创业的一面大旗。
5月17日上午,在山东申科汽车销售服务集团有限公司邹城分公司,国内首家全部工作人员均由退役军人担任的汽车销售网点揭牌,公司董事长王兆才创业二十年来的一大心愿最终实现。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王兆才坦言,成立这样一个网点,不仅仅是出于一份老兵的情怀,也是一个企业家肩负的社会责任,更是他对党和军队培养的回报,没有部队就没有今天的他。
王兆才出生于嘉祥县一个小村庄,几乎每日都能看到战斗机划过蓝天,六岁那年,大哥参军入伍,之后几乎每年都会寄来一张“五好战士”奖状,这些都让王兆才年幼的心中萌生了从军梦。1977年,王兆才光荣地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进入空军某部学习空中通讯。在部队期间,王兆才刻苦学习,几乎每个学期、每次测评、甚至每堂课都拿第一,受到多次嘉奖,并荣获“优秀干事”称号。
1987年,从部队退役返乡的王兆才成为一家国有物资机电公司的业务员。凭着军人身上那股拼劲,他很快成了汽车销售领域的行家里手。那段时间里,王兆才几乎整日奔波在上海物资局、上海拖汽公司等几个掌握汽车指标的单位之间,谈成了一单又一单生意,并与上海方面建立了牢固友好的关系。当时,德国大众在中国的布点条件非常苛刻,该公司却将中国的第一家地市级维修站设在济宁,这一成绩的背后有着王兆才的辛勤付出,他本人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优秀供销员”称号。
正当王兆才的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变革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物资贸易企业相继破产倒闭,王兆才也在这场大潮中下岗了。面对挫折,王兆才一度迷茫失措,但十年军旅生涯磨炼出的刚强意志,让他在跌倒后第一时间爬了起来,抚平伤口,开启了创业之路。抵押了自家房子,又从亲朋那里借了些钱,1999年10月,王兆才在车站东路贸易中心创建了济宁市申科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尽管经营的都是些相对低端的品牌,却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之后才有了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一步步跨越。
“解放军抓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建设的经验,其实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步调一致、齐心协力的团队意识,英勇顽强、敢打能胜、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及信仰、忠诚、守纪、担当等等品格又何尝不是最珍贵的员工素质。”回首申科的二十年发展历程,王兆才坦言,部队作风和军人品质已经真正融入企业、融入员工血液。在申科,有着根据行业实际改编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全体员工当中传唱,也有排军训、站军姿这样的日常活动,成为济宁本地企业界的一道独特风景。
如今,王兆才的申科已发展成为业务规模、经营体量在济宁同行业内首屈一指的汽车销售企业。身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达者兼济天下,王兆才自觉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难,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投入700多万元为贫困村庄修路、打井、捐衣捐物;为农村学校修校舍、添桌椅、送汽车,其全国独创“乡村联络员”营销模式,更是帮助近千名农民改善了生活状况。同时,王兆才还打算吸纳更多退伍军人,发挥好退伍军人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的优势,让集团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他也将继续长葆军人作风,鞭策自己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让员工更有幸福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图为王兆才(图左一)在与员工交流。 ■记者 陈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