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9日
首页
第03版:

更好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又有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要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都市圈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发挥着更加关键的推动作用。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尤其体现在实现更高质量的以人为核心。我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的配置仍以传统的千人指标为参考基准,即考察每千名居民拥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格、面积和服务半径等,但这是建立在社区人口结构基本相似、从中心点出发在所有方向上时空距离基本相同等假设基础上的。以此为标准的服务设施布局与实际的人口分布可能不完全匹配,容易造成设施资源供需不平衡。实际上,当初设定这一标准,是受技术条件制约的无奈之举。今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对人口分布、时空距离进行准确分析。实现更高质量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当重新探索公共服务体系的数量、质量与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的耦合关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配置模式创新。

此外,城镇发展还需要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这就要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稳就业增就业。在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东中西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更需要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就业机会在区域、城乡等不同空间尺度上更加均衡分布。均衡分布并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强化就业差异化与空间差异化的协调配合,为不同层级的城乡聚居点找到相应的产业和就业形式。其中,尤其应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物流运输、销售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助力提升工业效率,实现就业机会多元化。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建筑学院教授 尹稚

防范社会风险要切实改善民生

产生社会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群众不断增加的多元化多层次需要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足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说:“民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不断发展的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作为执政党和政府,要顺应人民群众新的诉求,在工作中,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新时期,做好民生工作,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以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种类和数量、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为主要目标,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补齐民生建设短板,使社会建设与经济改革同步协调推进。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要关注社会中的困难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加大精准脱贫的力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不断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教授 向春玲

(满涛 辑纳)

2019-05-19 1 1 日报 content_661092.html 1 更好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