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兆锋 本报通讯员 王勤
“残联为我免费实施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不仅可以自己操纵轮椅能方便到各个屋和院子做做家务,还可以到街上买菜。”任城区金城街道李女士高兴地对记者说。几年前,李女士因发生意外,导致下身重度残疾,能自己操纵轮椅做点家务,到屋外逛逛,成了她的心愿。如今李女士愿望的实现,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民生实事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
“自强脱贫 助残共享”这是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的主题。近年来,我市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工作大局,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残疾人保障工作力度,帮助残疾人同全市人民一道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幸福美好生活。
健全政策体系 构筑惠残保障网
对491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将一、二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和一级肢体残疾人认定为无劳动能力人员;扩展和提高残疾儿童救助年龄、救助项目、救助标准……
近年来,市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精准聚焦发力,不断建立健全惠残政策法规体系。我市相继制定出台《产业扶持助残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着力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突出困难的实施方案》《济宁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办法》《“共享阳光·残疾人就业创业工程”推进实施方案》《济宁市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施方案》等方案,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提标,残疾人关爱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服务保障体系建立,落实政策是关键。我市各级残联积极做好养老、医保、危房改造等政策衔接、核实工作,稳步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2018年,全市11.02万人次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即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3.5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了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档次全额补贴,6.8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额补贴政策,48489名残疾人纳入低保救助范围;符合条件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等特惠政策全面落实;实施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228户,连续两年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购买扶贫特惠保险,为贫困残疾人购买了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密实的社会保障网确保了我市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扩大就业创业 助力脱贫攻坚战
近年来,针对残疾人就业难和创业难问题,市残联以残疾人脱贫奔康为主线,不断增强贫困残疾人脱贫“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助力贫困残疾人脱贫。
为精准施策,真正把残疾人中“扶持谁、怎样扶”问题搞清、搞准、搞细,市残联加大了与扶贫、民政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工作力度,会同市扶贫办印发《扶贫助残手册》,发放到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及时跟踪发现贫困残疾人的困难和问题,逐户逐人落实帮扶和救助措施,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精准退出。
为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市残联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将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扶贫车间、特色农畜产品、小额扶贫信贷、手工编织、光伏发电、文化创业等帮扶项目,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推行“四位一体”职业培训模式,邀请法制专家、心理咨询师、残疾人创业典型为残疾人学员提供法律、心理疏导、励志教育,提升残疾人综合素质,去年全年培训残疾人1260人。
为聚焦就业增收,扩大残疾人就业创业,市残联积极推动党政机关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去年我市4个市直部门完成了残疾人公务员招录工作,实现了机关单位专岗招录公务员零的突破。同时大力实施共享阳光·残疾人就业创业工程,通过培育就业基地、强化辐射带动等手段,全市建有残疾人就业基地40处,其中省级残疾人文化就业创业示范基地4个。安置辐射残疾人就业800余名,特别是针对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帮助就业基地采取订单帮扶、上门指导的方式,为重度贫困残疾人居家就业开辟绿色通道。
“通过更多‘门路’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不仅缓解了部分残疾人就业难和生活难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让残疾人找回了自信,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说,按《济宁市残联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我市将对37650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进行数据分析,精准施策。
聚焦精准康复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于残疾人来说,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市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去年为全市67369人残疾人提供了基本康复服务,康复服务率达100%。按《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将达90%以上。
除精准康复实现全覆盖外,残疾人教育也实现无缝隙全程救助。去年全市各级残联落实资金504万元,救助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2413人,实现了残疾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减免救助的全覆盖。939名重度残疾儿童实现送教上门服务,52名残疾考生在延长考试时间、携带助听辅听设备等高考便利措施的支持下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曲阜、梁山积极开展康教医结合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同时,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市残疾人康复就业中心建设全面完工,与济宁市中医院合作进入试运营阶段;8个县市区落实康复中心机构编制, 6家康复中心投入运营且运转良好,3家主体工程完工,现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全市基层残疾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去年市政府将残疾人康复救助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市政府又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为70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工作列为民办实事项目,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对残疾儿童的格外关爱,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市残联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残疾人为中心”的思想,紧紧扭住残疾人脱贫解困奔小康这一目标任务,坚持弱有所扶的原则立场,加快保障和改进残疾人民生,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开创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让更多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