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相传是南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据说因一夜成书,次日鬓发皆白。全书仅一千字,但条理清晰,语言精妙,已流传1400年,是经典的蒙学课本,也被诸多行业所用。
历代的书法大家都有写《千字文》的爱好,怀素、赵佶、赵孟頫、文征明都有作品存世。隋唐时,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用了30年时间,摹写了800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既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又使得《千字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千字文》在代代相传的琅琅书声中,已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虽然在“三、百、千”中它排名最后,但其优美的文笔,瑰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也能领略中国文字的风采。
虽说《千字文》浅显易懂,但大学问家胡适却说他从五岁时就念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两句话,当了十年大学教授以后,还是不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这也许并不完全是谦虚的说法,《千字文》的这头两句说得是开天辟地和宇宙的诞生,“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在易经的世界里,天空就属于形而上的非物质的道世间,地球就是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而道世间是个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世界,就算到今天,我们仍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意义,也不知道它何时开始,何时灭亡。《庄子·齐物论》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认为对于不知道的世界,不作讨论,虽然有些消极,但也不能说没有智慧。
大家常说,蓝蓝的天空,但《千字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天空是玄色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而肉眼看到的蓝色,是阳光照到海洋表面反射的颜色,在太空上,到处黑漆漆一片,唯一的亮光是恒星发出的点点微光。几千年前,没有飞行器的古人就已知道这些,不能不令人叹服。
中国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这里的水土都是黄色的,种植的黍稷也都是黄色的,所以说地黄。而从现代天文学上来说,宇宙中的天体,都是由一团星云旋转后大爆炸的产物,是炽热的物质,地球的能量都存在于地核的岩浆中,并借助于太阳引力作为补充,通过地震、火山喷发来释放。而黄色就是暖色,用它来代表有哺育作用的温暖大地,最好不过。天道高远,地道深邃,古人认为,人死后要过奈何桥,归于黄泉道,这也暗合了黄代表了地道的深邃。
《淮南子》说: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一个说空间,一个说时间,也就是现代科学里“时空”的概念。而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词,只是物理中的太空,只有古人所说“宇”的概念,没有“宙”的概念。霍金认为,时空是可以穿越的,只要当运动速度超越光速,时间就倒转了,就能实现穿越。但问题是,这样也只是在既定的时空里倒退,并没有真正突破时空的束缚。而释迦牟尼和老子这东西方的两大圣人,在《金刚经》和《老子》里,早已告诉了我们破解时空的方法。
“洪荒”语出西汉杨雄《太玄经》,指的是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洪水的传说,古来有之,中外各不相同,但地球上的洪水至少是三次,大禹治水是4000年前的事情,也是最近的一次。
就这简单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八个字,包含的无数的经典,不乏智慧。就说《易经》,它是五经之首,讲的是天地之道,阴阳之变,中国传统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是从它发展而来,所以学习中国文化,一定要读《易经》。
今人总认为历史是倾斜向上发展的,古人已经被超越了,但其实有些古人是难以超越的。再者,我们所有的文化,都是由这些古文化传承而来,没有这些传统文化作为内在的支撑,所有的一切都如空中阁楼,变成了断层。
孔子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片面的解释是,不读《诗经》连话都不会说了。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因为很多成语都从此而来。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敢说,他可以完全不使用其中的语言。看来,这些古经典早已变成了中国人血液里的一部分,还将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