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1日
首页
第01版:

微湖“三变”

■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李勇

碧波荡漾,芦苇摇翠。1266平方公里的微山湖,再现清水蓝天、鱼翔浅底、一览无遗的湖泊生态美景。如今置身于微山湖,很多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很难想像昔日满湖网围密布的水面竟然变成了烟波浩淼的“大海”。更让人惊喜的是,肉眼就能观察到水深1米以下来回穿梭游动的鱼类。

微山湖正在变大变清变美,变成生态发展新优势的聚宝盆。由生产功能开始向生态湖泊功能转型,成为微山县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营销名片,全国生态淡水湖泊最佳旅游目的地。五一期间,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水上一条街和南阳古镇景区双双呈现“井喷”增长,共接待游客21.44 万人次,同比增长1.9%,营业收入1833万元,同比增长2.2%。微山县快步走出了渔业与生态协调,渔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变“大” 为永续发展生态留白

一直以来,在湖面上网箱养鱼、围网养蟹,是微山湖沿湖渔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然而粗放式的“靠湖吃湖”,造成大湖水域严重萎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面临着潜在威胁。

如何做好“退养还湖”和“靠湖吃湖”的新时代命题?微山县按照打造清洁型生态湖泊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实现了从压缩网箱网围养殖面积到全部清理取缔网箱网围的艰难蜕变转型。2012年开始,微山县开展了渔业污染防控工作,网箱网围殖面积从20万亩,一次性压缩到6万亩。为确保一湖清水北上,15万渔湖民亲手拔掉了自家网箱、网围,退养还湖,从根本上彻底扭转了湖区渔业养殖无序无度的状况。2017年,全湖规范保留的网围养蟹仅剩2. 76万亩,网箱养花、白鲢仅剩到1. 11万亩。2018年,微山县积极科学探索撤网退养的有效办法,采取主动退养与限期退养相结合的方式,稳妥完成了大湖网箱网围整改对标销号工作。

微山湖变大,最美生态离不开最严保护。微山县以改革为抓手,加大对微山湖管理的保护力度,严格落实湖长制、河长制,湖内非法采砂活动得到彻底根治,违法电鱼现象基本消除,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高。微山湖开始恢复昔日的美丽容颜,湖水开始变清,水域有了辽阔的气势,湖面上长出“草原”,万亩荷塘、芦苇荡、名贵鱼虾鸟群逐渐增多……留白后的微山湖显现出独特的生态魅力。

变清 放鱼养水维护生态

微山湖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重要的调蓄湖泊和清水输水廊道。放鱼养水,是微山县多年来主打的一张大湖生态牌。人工补鱼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控藻养水,以鱼净水。

“放鱼养水”,是解决水系富营养化的生物方法和有效途径。科学试验表明,1条鲢鱼每年能吃掉100 多斤藻类,它每生长1公斤,可以消耗掉水中氮20克,磷1.5克,碳汇能达到118克,每放流10万尾鲢鱼鳙鱼,相当于植树造林1公顷。近20年,微山县坚持用人工放流滤食性鱼类等方式修复和重塑生态环境,净化和保持水质。通过开展大湖增殖放流活动和举办放鱼节活动,微山湖一些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水生生物种群结构趋于优化;特别是各种滤食鱼类的大量放养,带来了“放鱼养水”、“以鱼净水”的生态效益,对微山湖水质净化、 防止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形成,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变美 渔旅融合快步转型

住一次渔家船、听一回端鼓腔、吃一顿湖鲜,乘一次摩托艇……微山县打造的这种原生态休闲慢生活,久居城市的人们可以来微山湖过上一把瘾。

微山县针对渔业退养还湖、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结合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工作,开辟新的“靠湖吃湖”的路径,着力打造以生态渔旅+立体营销综合体模式,实施微山湖全域旅游资源开发,擦亮打响“中国荷都”“北方水乡”“铁道游击队故乡”的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力发展以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高楼湿地、二级坝湿地为路线的生态观光区,以南阳古镇、独山岛为路线的慢生活体验区,以昭阳端鼓腔、渭河水街、微山岛鹰捕为路线的乡村渔俗体验区。大力发挥微山湖因生态而秀美,因渔业而闻名的优势,以渔业美食文化做大“中国乌鳢之乡”、“中国河蟹之乡”的产业文章,利用微山湖小龙虾美食节、微山湖大闸蟹文化节、微山县荷花节等推介活动,激活渔旅新引擎,形成发展新优势,实现多轮驱动,促进产业升级。

目前,微山县共培育“微山湖四鼻鲤鱼”“微山湖大闸蟹”“微山湖乌鳢”“微山麻畅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 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个。已有全国金牌农渔家乐12家,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模范带头人4人;省旅游强乡镇9个、省旅游特色村18个,省级农渔家乐48户;济宁市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济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济宁市乡村旅游经营示范户103户。

2019-05-11 1 1 日报 content_658667.html 1 微湖“三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