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姜秀花,在5月6日下午的“新时代新家风新征程”高端论坛,发表题为《家风无限 传承有道》的主旨演讲。
姜秀花谈到,时代变迁、阶级类分、阶层差异、地域区隔、社会形态、思想基础、价值观念流变、家门不同等等,使得家风内容精华与糟粕并存。而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优良家风,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家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
古今融合 让优秀家教家风传承下去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往往是家族优秀成员修订或立定传世的家规家训,因此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榜样性。
家风不仅可以世代相传,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而且可以在中国这样一个“熟人社会”或者“半熟人社会”中成为其他家庭或社区的榜样被效仿,也可能被国家意志所推崇,使其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从而使传统优良家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生生不息。
家风也是不同时代社会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的缩影。
在封建时代,家风主要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同时吸纳宋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等思想,倡扬修齐治平、知行合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烈等家风核心价值观和行为道德规范,以家规家训等为载体,像《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被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
近现代以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思想、西方教育科学理念传入中国,家风建设则既保持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西方教育学的理念,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红色家风,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历史文献中,对家风的称誉或贬损也是一直并存。如《魏书》卷三十八说:“刁氏世有荣禄,而门风不甚修洁,为时所鄙”。可见,在新时代契合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契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我们要传承的一定是传统优良家风,即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尽管传统优良家风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所秉持的基本品格却又高度相似。
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古至今,家风建设不外乎四个维度:首先是怎么看待和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其次是怎么看待和处理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再次是怎么看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是怎样完善自己,以便为处理好上述关系提供基础。
所以说治国要先治家,治家要先修身,修身要先心正。虽然不同时代修齐治平有不同的内涵演化,但最终留给历史的家庭道德文化遗产,必定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作为传统优良家风的核心部分,修身意味着要有仁爱之德,从而悲悯天下;要有勤俭耕读传家之志向,从而丰家立业。齐家意味着要尊老孝亲爱护幼小,从而维护人伦;要平等尊重,从而维护夫妻和兄弟姐妹关系和睦。治国意味着要有家国情怀,要爱国报国、励精图治,砥砺奋斗,从而维护国家文明富强繁荣昌盛。平天下意味着要天下为公,从而共担社会责任;要睦邻友好,消除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不必要的纷争。
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妇女既爱小家,也爱国家,带领家庭成员,共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在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等方面发挥优势,担起责任。要引导妇女带动家庭成员,发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团结邻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传统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基因,承载了民族精神和气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家风文化建设将在传承传统优良家风中进行升华和创新,这是一个需要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家庭是优良家风传承的第一场域,每个家庭成员都负有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家风是家庭文化的灵魂,家风在家庭的传承有赖于家庭教育来实现。传承本身就是一种家庭成员的链动和接力,也是一个文化小环境,每个家庭成员在可感知的家风传承上都不是旁观者。
学校教育通过续家谱、寻家训、记录家族历史、书写家庭故事等活动,推动学生家庭重塑家庭文献,为家风建设积累宝贵资源。应根据学生年龄因材施教,融入儿童读物、童谣、儿歌、绘画,融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融入高校相关学科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推动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编写统一教材。加强传统家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