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龙春 长春 乡音
“中都有朵美丽的花,市海商潮放光华。青春无悔创大业,大诚至爱暖千家……” 这首乡土小诗,赞美的是济宁市青年企业家、山东葆婴堂母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传华创业与奉献的故事。说起刘传华,从一个放弃政府安置的退伍战士,再从一个专武院校定向分配的优秀毕业生,到舍弃干部官位、为300名大中专毕业生解决就业岗位的自主创业者,每一个转身选择苦乐追求的背后,无不充满着无悔青春、励志他人的感人事迹。
兵女不服少儿郎 不恋仕途爱商场
2001年17岁高中毕业后,刘传华带着对绿色的梦想,从汶上县南旺镇的一个农家小院里,踏上了通往军营的列车,成为一名众人向往的女战士。她当过卫生员、通信兵,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她都不怕吃苦、勤奋好学,因此,连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立功受奖。
2003年12月,刘传华光荣退伍。按政策她完全可以由政府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当一名“旱涝保收”的上班族。然而,20岁的刘传华却毅然放弃了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自主择业。
为给自己充电蓄力,2004年刘传华参加了全国高考,如愿跨入了与山东经济学院联合办学的山东省人民武装学院,还参加了南京政治学院的自学考试,拿到双学位。2007年毕业时,被山东省政府、省军区、省教育厅表彰为省级优秀学员。刘传华专武学院毕业后,按定向培训政策,也可以当一名机关武装部干部,而她再一次选择了放弃。
汗水谱写创业歌 爱泽襁褓铸大业
志在创业的刘传华,一直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创业平台。一次,她去上海到做服装生意的本家叔叔取经。叔叔对她说:“可以在我们老家汶上办个服装厂,投资费用低,不愁劳动力。采购原料、生产经营、产品销路等,我替你负责。”
刘传华听后当即就答应了。听说刘传华白手起家要办服装厂,家人和闺蜜都劝她三思。可一心创业的刘传华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于是她多方筹集240万元,租赁了一处闲置厂房,上了设备,于2010年办起了服装厂。就这样不到27岁的刘传华,凭着一腔热血走上创业之路。
从未有过经商经验的刘传华,本想着只要自己坚持学习和摸索,时间一长就懂了。开始几个月,工厂利润还好,可是到了第四个月,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服装行业在劫难逃。一下子,她240万元的投资,血本无归,还欠下了460万元的债务。
首次折戟沉沙的刘传华,深深感到了商海的残酷和波诡云谲,加上超负荷运转,身体严重透支,她病倒了。但卧榻病床的刘传华,告诉追随她的员工们:“生意虽然赔了,但诚信不能亏,规矩不能变,再难我也得给大家发工资。”在家人和朋友、战友的支持下,100万元的工资如期打到了每个员工的银行卡上,没欠一分钱。
首次创业虽然失败了,但她深知干啥事都不会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
在去北京探望一个刚生了宝宝的亲戚时,在医院刘传华看到小宝宝穿的小衣服和小襁褓非常别致,亲戚说这些小衣服、小被子是医院统一配的,无菌包装,防止外带物品进入产房,造成交叉感染,很受欢迎。当时,刘传华觉得这个东西在三、四线城市肯定有商机。为打有把握之仗,刘传华先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先后到济南咨询了卫健和省纤维检验局等部门,又走访了多家医院,经过多方考察论证,认为这确实是个新兴市场。刘传华依照北京医院所用襁褓款式和质量标准进行试生产,并把生产成品送到山东省纤维检验局进行专业检测,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2013年,刘传华从与自己公司合作的医院中了解到,妇产科要设置母婴护理窗口,进行新生儿的洗浴游泳和导乐陪伴。在与团队充分研究后,刘传华迅速前往北京、南京、青岛等知名医院考察学习,回来后召集了一批护士、助产士及相关医学专业人士,共同组建了母婴护理团队,注册成立了葆婴堂母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其服务人员进驻医院组建护婴科室,对婴儿和产妇进行专业服务。
为掌握现代化公司管理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刘传华和她的团队人员,轮流到复旦大学、台湾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学习深造,努力打造服务品牌。
正是基于这一念知,公司由最初的1家合作大医院,逐步发展到了11家,员工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了300多人。先后为16万襁褓婴儿拖起了生命健康之舟。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为国纳税500多万元。2017年,其公司成为中国中医药适宜技术常务理事单位。
纵横商海竞风流 回报社会真本色
刘传华始终最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常说,是党员就意味着奉献,特别是青年党员更要有时代的责任和担当。 她先后招致麾下的300多名员工中,基本都是没有找到就业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五年来,她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先后为10万多个家庭免费提供了的孕期保健咨询和新生儿保育解答服务。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刘传华首先想到的是为政府分忧。作为曾经的军人,更知道自己怎样做才是爱国拥军。她放宽条件,提高待遇,先后招聘60余名军人家属前来公司做勤杂工种。在参加县人武部的一次活动中,她了解到林凡伟等8名退伍军人,在为一直找不到满意工作发愁时,她主动登门给他们送了满意的工作岗位。
刘传华不仅关爱现役军属和困难退伍兵,也同样关爱困难员工、困难群众。她为公司5名员工解决了最大的住房困难,几年来,她为社会困难家庭、大病困难群众捐款在50万元以上,先后救助多名群众渡过了生产生活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