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雁南 梁琨
鲍童 摄影报道
一间单独的屋子、一张简单的书桌、一个专属的衣柜……对大多数家境困难的农村儿童而言,何尝不是一份奢侈的心愿。然而,这样的空间,是孩子追逐梦想的原点,更是孩子放飞未来的起点。去年6月以来,“希望小屋”项目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开,一间间配套齐全的小屋,充满了温暖和希望,更为孩子们放飞梦想的插上了翱翔翅膀。
3月23日,记者来到微山县南阳镇北二村王晓亮(化名)家,晓亮的奶奶推开西屋的房门,向记者展示晓亮的新卧室。卧室的地面铺着柔软的地板革,崭新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床上用品也是全新,被子叠得十分平整。“孩子特别喜欢自己的这间小屋,也特别珍惜,如不换鞋都不让我们进哩。”晓亮的奶奶高兴地笑着说,给晓亮打造了这个“希望小屋”后,这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过去,懒散,不爱学习,不爱说话,更不爱收拾房间。现在可高兴了,每天放学回来,就到屋里写作业,也爱与人说话了,而且还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个小屋可是不孬,不单给孩子带来了希望,还给我们这个家带来了希望!”为了维护孩子的小屋的一片好环境,晓亮奶奶还在门口铺上了一块毯子。
泗水县金庄镇的朱小美(化名)也拥有这样一间“希望小屋”。正在读二年级的朱小美姐弟3个,父亲已逝,身有残疾的母亲艰难地抚养着三个孩子。“过去,小美家里很乱,孩子学习都没个地儿。‘希望小屋’不仅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的独立空间,也让她从中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金庄镇夹谷山村的村书记姜宪华感慨说。
像王晓亮、朱小美这样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幸福小屋的,还有鱼台县鱼城镇的胡小宇(化名)、太白湖新区的周晓同(化名)……从团市委了解到,全市已建成希望小屋559间。559间希望小屋,就像559个“暖宝”,温暖着受助儿童们的心。
“希望小屋”项目是“希望工程”工作的升级延伸,是2020年6月团省委总结济宁“温暖小屋”公益项目的“济宁经验”、在全省推广的儿童关爱项目,针对经济困难家庭8至14岁儿童( 2020年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为主),在原有房间基础上,对房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装修,配备家具及学习、生活用品,改善孩子们生活与学习环境。该项目是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小康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之后,共青团深耕青少年精准需求的、切实服务青少年成长的新的示范工程。
“‘希望小屋’项目施工方案的制定,由团县委组织专业人员现场进行规划设计,并充分考虑儿童及监护人意见,确保‘一户一策’。为此,从改造开始,志愿者就携手服务对象从小屋设计规划、物品选购、家居摆放等全程参与,也能提高孩子的主人公自豪感。”微山县团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小屋的安全性,团县委成立工作专班,建立社会化、标准化、项目化运作机制,从施工方案到施工材料,从施工进度到施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全程参与,严格管控。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监督,对所用的所有建筑材料进行查验,并定期督导,查看工程进度,把握施工标准,他们在边建边验的基础上,联合有关监理和检测专业力量,对已建成“希望小屋”开展检测验收,确保质量标准不打折扣。最后,小屋通过全方位验收后,才得挂牌投入使用。
“每个小屋建设及配套共需资金1.2万元左右。建设小屋所用的资金,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募集。”团市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募集资金,我市率先试水“互联网+公益”,创新社会化募捐,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开辟济宁“希望小屋”筹款渠道,短短两个月募集资金近200万元。“腾讯99公益日”期间,全面宣传动员,共组建一起捐团队1775个,13万人次参与奉献爱心,募集捐款总额499万余元。
记者了解到,“希望小屋”建成后,各县区团委则把志愿服务、常态关爱作为“希望小屋”项目的“下半场”,促进实现从“小屋焕新”到“精神焕彩”的转变。启动“习惯养成”活动,为每个孩子制作日常维护记分牌,由志愿者在开展定期结对活动时进行督导。结合“牵手关爱行动”、“三下乡”等品牌项目,选择最合适的志愿者和帮扶孩子建立常态化的帮扶关系,定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等服务,定期组织感受城市、心愿达成等体验式活动。招募“微爱妈妈”志愿者,面向“希望小屋”帮扶对象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跟踪陪伴服务。
“配套提供爱心志愿者与孩子跟踪陪伴,帮助孩子们解决成长与学习中的困难,向孩子持续提供关心关爱。通过志愿者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重塑他们对生活的信心,点燃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团市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对口援建“希望小屋”的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帮扶,不定期开展结对帮扶、亲情陪伴、心理疏导、感受城市、七彩假期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实现从“小屋焕新”到“精神焕彩”的成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