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中心暨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美术馆正式开馆启用 ■本报记者 李允 通讯员 李长江 高震 4月30日,市文化中心暨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美术馆开馆启用仪式举行。仪式上,市民代表、设计师代表、施工方代表、使用方代表等为群艺馆、图书馆、美术馆揭牌。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嘉宾共同观看了文化惠民演出,参观了各场馆。 自济宁市文化中心暨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美术馆开馆启用以来,迅速成为文化惠民的新高地、城市地标的新形象、旅游市场的新宠儿。仅五一期间,我市就依托市文化中心暨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美术馆,精心组织开展了AR互动百科体验、公益国学体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幸福英吉沙——新疆英吉沙县“杏韵花开”摄影作品山东巡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济宁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作品展等一大批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了可口的文化大餐,受到了市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好评。 文化新供给 打造惠民新体验 5月1日至4日,市群众艺术馆接待到馆群众16000余人次,文化艺术培训、非遗类项目展示,成为广大市民的假日休闲胜地。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厅吸引了广大市民驻足观看。市群众艺术馆非遗展示厅分5大板块,主要包括“序”,展示济宁市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目录、济宁市非遗项目分布地图等;“曲乡艺海映繁华”板块,展示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戏剧等;“文化儒乡传风雅”板块,展示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等;“乡土民俗展风采”板块,展示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巧手匠心造瑰宝”板块,展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涵盖了非遗10大门类,市17个入选国家级目录的代表性项目和部分省级、市级名录代表性项目。通过图文展示,视频、音频欣赏,实物展览等方式,利用触摸屏、LED大屏等现代化手段介绍宣传济宁非遗保护成果。为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在非遗展厅内特设传习小站,安排传承人在此进行传承活动,让百姓近距离接触非遗,学习传承非遗。据统计,假日期间,共接待中小学生4000余人次。“鲁渝情”济宁·万州两地书画交流展,用书画的形式展现近年来文化对口扶贫协作重庆市万州区的辉煌成果;幸福英吉沙——援疆摄影图片展全面展示了在我市援建帮扶下英吉沙的幸福变化,通过一张张图片,让广大市民、游客了解到济宁的大爱;假日期间,济宁一中、育才中学的学生团体赴非遗展厅进行了参观体验,学生们纷纷表示非遗展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济宁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假日期间,市群艺馆与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及多家文创单位密切合作,在群艺互动区内举办了文化创意作品展。来自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系师生的280余件文创作品,涵盖了海报招贴、包装设计、室内设计、UI设计、环艺模型、景观设计、动漫手绘、三维动画、微电影、服装设计、绘画、摄影、雕塑、剪纸、装饰画、漆画艺术等众多内容,表现手法独特,时代特征鲜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学生们的木雕、玉雕作品,也展示了该院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阅读新活动 构建便民新平台 市图书馆于4月30日正式开馆运行,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设计风格,透射出包容与开放的理念,高雅的环境、全新的设施、完善的功能、信息化服务,给假日期间到访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据了解,假日期间,市图书馆到馆读者23074人次,借还图书8149册次,读者证办理376个。“书香润童心,阅读点亮未来”活动让小学生们走进人生的“第二课堂”,特邀济宁学院中文系彭兴奎教授,为大家深入解读名家名篇,语言通俗易懂、感情深刻,受到一致好评。随后,小学生们现场诵读了经典叙事诗——《木兰辞》,饱满的热情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5月4日,举办的阅读方法课堂“思维力课程:段意概括”和“五维阅读——读整本书”公益讲座,参与读者80余人次,着力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深受广大学子及家长们的欢迎。此外,利用最新AR技术,创造新形态视频图书,市图书馆还举办了“把我们的宠物一一带回家”新形态视频图书活动,通过大小屏实时交互、虚拟与现实互动,体验和探索全新阅读模式,让少儿读者在娱乐中学习,学习中体验乐趣,参加体验读者1000余人次。同时,市图书馆还举办了“机器人教育亲子公益科普课”、 “五月·致敬大师”、“悦读第一期·码上同行”活动、零基础成人工笔画公开课、百米长卷大型绘画主题招募等活动,受到了广大读者和群众的欢迎与一致好评。 美术新展览 打通乐民新通道 5月1日,由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城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市城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承办的“水墨精神——从传统思想和智慧中生成新创造”群展在市美术馆拉开序幕。展览以水墨精神为主题,是市美术馆的开馆展,同时列入市美术馆弘扬中国文化系列展之中,由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担纲策展人,共展出23位著名艺术家创作的42件代表作,形式以水墨画为主,还涵盖速写、雕塑、装置和影像,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艺术家们从传统思想和智慧中生发出的新创造。 据悉,展览分为“山林之间”、“记忆之光”、“神采之体”、“虚静之心”、“空灵之气”五个部分,由水墨精神和语言生发出来的不同风格,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关联,呈现出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内在生机。其中,“山水之间”部分参展艺术家为刘巨德、仇德树、袁武、陈林、魏青吉和党震,“记忆之光”参展艺术家为宋冬和向阳,“神采之体”参展艺术家为徐冰、李一和王天德,“虚静之心”参展艺术家为朱金石、隋建国、陈琦、王舒野、张诠、毛冬华和杜小同,“空灵之气”参展艺术家为梁绍基、朱建忠、叶剑青、田卫和吴强。 水墨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形式,其承载了内涵丰富的文化观念。在本次展览中,水墨的语言是一个引首和入口,贯穿于这些展览作品内在的精神质感和深刻文化内涵,始终都统一于“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之中。通过本次展览,让市民、游客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语言风格之间,充分领略到中国文化精神深厚的历史积淀,感受到其内在的生机与博大。 服务新定位 塑造为民新地标 济宁素以“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著称,文化资源富集,自古文脉兴盛、圣贤辈出,文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建设市文化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大举措,是济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也是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市文化中心的开馆启用,对于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优化城市设施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增强城市软实力,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自开馆运行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阵地作用,惠民益民活动层出不穷、好戏连台,有效丰富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市民、游客真正将文化带回家、将欢乐带回家、将幸福带回家。仅市图书馆,就先后精心组织开展了“新春阅读季”、2019楹联展、公共数字文化进万家、文学阅读讲座、急救知识普及等科普公开课、悦读公益影视、儒声畅享、“我们的节日”、全省读书朗诵大赛、大型公益课堂、沙画艺术展演、全民阅读活动、儒学讲堂等活动30余场,参与读者众多。市群众艺术馆主推互动体验和文艺展演,先后开设葫芦丝、古筝、钢琴、电子琴、合唱、国标舞、广场舞、书法、美术、摄影等公益培训班15次,参训学员500余人次,举办非遗传习体验活动8场,承接主办了2019年济宁网络春晚、新春文化惠民演出、诗歌朗诵会、吹打乐大赛、民间艺术展演等演出活动,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好评如潮。一文一武、一动一静的图书馆、艺术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场馆启用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切实发挥好市文化中心的阵地作用,深入挖掘我市厚重的文化积淀,创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促进市民文化素质、文明素养持续提升,努力把市文化中心打造成文化交流的会客厅、文化惠民的新高地、城市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