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5日
首页
第03版:

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建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就是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建构过程,而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建构状况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的深层表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的直接目标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与中国实际状况相结合,按照中国特点来应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有效指导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表达,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语。理论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的力量,而如果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的表达,也就根本谈不上掌握群众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用的发挥,首先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个基本目标和任务是,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状况,对新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原初话语形式不同,这种理论创新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开始就是以中国话语来呈现的。理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本身就是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建构过程是同步的,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建构程度表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深度。

最后,从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来看,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建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必然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各个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必然会存在着民族的差异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要求也必然会改变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话语形式,形成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然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语的建构。

——苏州大学哲学系 庄友刚

着力形成新供给与新需求

从“三去一降一补”到“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短周期调控,而是党中央统筹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谋划,是在复杂严峻经济形势下主动抓住战略机遇、谋求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下一阶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在解决好存量结构问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着力形成新供给与新需求。

不同行业的库存增减、产能波动是市场常态,关键是形成优胜劣汰机制,让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让产能过剩行业能够依靠市场力量出清。政府可以重点做好“去产能、去库存”的规划引导和社会保障托底工作,让市场化机制能更平稳地发挥作用。

我国企业的杠杆率形成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的是制度性因素。周期性高杠杆可以依靠市场调节,而制度性高杠杆则难以靠市场调节,也容易累积风险。因此,去杠杆需要深化金融改革。

降成本需要推出能牵住牛鼻子的举措,今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就是其中一项。降低物流成本也大有潜力可挖。我国物流行业成本总体上比发达国家高,主要原因是多式联运体系没有系统建立,各种交通运输形式没有很好对接。

补短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大大优化了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涉及生产生活、投资就业的许多方面。今天的国际竞争已不是简单的人力成本竞争,只有具备更具优势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和资金。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网络信息服务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可以作为今后营商环境补短板的方向。

创造新供给需要不断完善产业政策。当前,新经济企业、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创造新供给的主力,产业政策导向应适时调整完善。产业政策的重点应从对特定行业、企业的扶持转向竞争环境的优化和创新动能的培育。应进一步鼓励与保护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潜在的消费提升空间为创造新供给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进一步培育智能家电、绿色农产品、新一代信息服务、高品质健康休闲服务等消费新需求。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 王战

(满涛 集纳)

2019-05-05 1 1 日报 content_656415.html 1 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