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允 本报通讯员 白红波 王波
济宁,自古文脉兴盛、圣贤辈出,素有“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之美誉,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形态多样,文化旅游事业、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自2月1日,济宁市文化中心图书馆、群众艺术馆试运行以来,惠民益民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好戏连台,让市民、游客真正将文化带回家。4月30日,承载着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和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济宁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和美术馆正式开馆启用。济宁市文化中心的建成启用,标志着孔孟之乡城市文化地标的形成,是济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高起点 高标准
打造“文化交流会客厅”
济宁市文化中心项目选址在太白湖新区太白湖湾东侧,包括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与之配套的商业综合体和高地公园。该项目是市委、市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时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的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心工程,是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城市的载体工程、引领工程、示范工程,是提升群众文化满意度的重点工程、重要方式、重大举措,对我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推动、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市文化中心建设,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市文化中心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亲临市文化中心视察、调研、指导,现场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难题;成立市文化中心指挥部,抽调人员,靠上工作,挂图作战;市城建投资有限公司主动担当、倒排工期,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市文化和旅游局始终将市文化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举全局之力、集全局之智、聚全局之能,全力确保了市文化中心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济宁市文化中心整体建筑风格端庄大方,既体现了济宁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了明快的现代气息,建筑与景观相互映衬,强调文化建筑之间的功能互补、文化建筑与商业综合体之间的功能互动,于行云流水间,造就了气势恢宏的“城市客厅”、“城市名片”。
高规格 高定位
擦亮“城市形象新名片”
据介绍,济宁市文化中心集结了国际前沿设计、强大建设阵容、尖端施工技术、环保建筑理念,一点一滴都融入创新元素。其中,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从北至南依次布置在中心西侧,商业商务建筑布置在中心东侧,形成“西文东商”的格局。
市图书馆是一座集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研究与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地方图书馆,拥有2.9万平方米的阅读与活动空间,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设计风格,透射出包容与开放的理念。该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设计,以“学宫、辟雍”为设计理念,打造以杏坛为中心,自下而上形成由动到静,逐渐打开的十字对称中庭,并结合高台明堂,环形水系和园林再现辟雍形式,整个馆舍大气端庄,全面彰显孔孟之乡济宁的文化地位和作为知识圣地的图书馆文化职能。外墙采用双层幕墙体系,设计理念起源于古代的竹简,屋顶向外悬挑形成深远的屋檐,采用轻巧精致的收分形式,形成飞扬的视觉效果。场馆包括6大功能区域,借阅区、咨询服务区、公共活动与辅助服务区、业务区、技术设备区、后勤保障区,给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其中,借阅服务区设少儿借阅区、成人借阅区、多媒体阅览区、休闲阅览区等多个阅览区域,功能区域相互连通融为一体,实现无障碍阅读服务,同时增设“朗读亭”等新装备,让人们更方便畅享书香文海。
市群众艺术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外立面借鉴中国传统木构建手法,采用织网状石材格栅,营造类似于“鲁锦”手工编制的质感,彰显民族地域特色与国际时尚风范。群艺馆内部设计立意“游于艺”,取自于《论语》,在功能布置中,提出了“泛活动空间”概念,强化丰富灵动的动态空间体验。进入门厅后是一个起到中心作用的通高共享空间,围绕着这个巨大的中庭,设计者用二层到五层循环上升的整体性流线串联,按功能进行分区、相对自身成环的四个区域性流线。在馆舍布局方面,除了内设群星剧场、艺术作品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少儿活动体验、老年活动中心、文创空间等功能区外,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器乐、曲艺等艺术培训区更是门类齐全、设备完善,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在这个自由流动的“泛文化”多元空间里,更加充分体现出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市博物馆是集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场馆,设计理念简洁明快、实用经济、安全合理,兼顾时代性与地域性文化特色,不仅具有博物馆建筑性格特点、突显地域历史文化内涵,更富有时代性,追求变化而丰富的室内空间效果。通过室内外空间的设计,力求空间的流动性与有机渗透,把阳光充分引入室内,让公众充分感受到自然与文化的气息,古老而神秘的历史印迹从这里开始。
市美术馆则肩负典藏陈列、研究教育、艺术交流和推动当代美术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及历史使命。其设计致力于打造景观化、轻松化的场所空间。以荷叶状大屋顶,可灵活使用的展厅,以及吸引市民自由进入的回廊为空间要素,打造公园般的活力空间,使市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自然之美。
高质量 高水平
构建“文化惠民新高地”
据统计,市图书馆自试运行以来,截止到4月28日,共有228037人走进新馆,日均接待读者2130人,电子图书下载42876册次,外借图书19511册次,办理借书证2255个。试运行之初,“网红图书馆”、“到图书馆打卡”等关键词就频频登上媒体热搜。试运行期间,图书馆推出了多项形式各异、精彩纷呈的阅读推广活动,让读者在看到图书馆硬件设施设备不断升级的同时,感受到更加浓郁的书香氛围。开馆以来共举办“新春悦读季”元宵灯谜活动、“走进经典·润泽心灵”小读者参观体验活动、济宁市图书馆60周年展览、“纸间春来是清明—我们的节日”、“千古绝唱诗三百——《走进诗经》”和第十四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济宁赛区总决赛等15个读者活动,参与读者达800余人次。
市群众艺术馆自试运行以来,共接待服务群众138740人次,先后承办了2019济宁网络春节联欢晚会、济宁市迎新春文化惠民展演、全市民间艺术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第四届“儒乡鼓韵金唢呐”济宁市民间吹打乐汇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了《老济宁记忆》画展、非遗过大年摄影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美术书法作品展、“美丽家乡”摄影展等公益展览,共接待近6万人观展;开设了工笔画、书法、合唱、钢琴、太极拳、葫芦丝、模特、舞蹈等15个班次,每天都有培训课程。
济宁市文化中心集“收藏、研究、培训、创作、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是一个可学、可游、可赏、可憩、可玩的文旅综合体。文化中心的建成开放,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优化城市设施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增强城市软实力,都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济宁市美术馆
济宁市群众艺术馆
济宁市图书馆
济宁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