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大型机械在生态农场航天大豆田间作业。
——记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菱花模式”
■本报记者 徐斐
以生产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调味品而闻名的菱花集团,在新时代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健康食品”的发展定位,实施“种、养、加、销、观”一体化发展,让资源干干净净来、香香甜甜用、清清洁洁去,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创造出一个带动乡村振兴的“菱花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曾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菱花集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选准“兴农”调,唱好“惠农”曲,演好“强农”戏,做好富民兴农大文章。他们深深知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产业,产业振兴的关键是融合。
菱花集团主要原材料来自农业,95%以上的员工来自农民, 50%的产品销往农村。打造农业产业化新型联合体,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09年以来菱花集团依托多年来积累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手段,发展循环经济,进军现代农业。2015年以来,以国家发改委立项支持的60万亩现代农业种加销一体化示范项目为平台,以菱花氨基酸生物肥为纽带,以产业融合为手段,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契约、招农进园、返租承包新型利益联结,先后与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多家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10多家农业企业建立了新型联合体,辐射带动梁山县、汶上县、任城区15万农户,直接间接增加就业2万余人。在菱花生态农场,50亩1眼井、1座储肥罐的水肥一体化设施,不断改良的优质土壤,雄厚的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市场保障,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集聚地。除此以外,他们招农进园引来种田能手,用菱花有机肥种植的金乡大蒜、喻屯甜瓜等知名品牌,亩均收益2000多元。去年10月,来自内蒙的客商在梁山菱花农场,看到密集的蚯蚓在土壤里蠕动,见证了有机肥改良的肥沃土壤,当场签下5000亩土豆种植合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菱花集团运用自主研发的40多项高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产业,将工业废弃物全部转化为氨基酸有机肥、生物饲料,从而构建了“从农业种植到生物发酵、生物副产品,再到种植、养殖、生态观光”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菱花的“新六产”链条中,种植、养殖为工业加工、健康食品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农作物秸杆又成了养殖饲料;生态工业、有机肥加工,为种植、养殖提供了优质肥料和饲料;优质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味精、鸡精、淀粉、面粉、大米、有机肥等绿色生态产品做到了“优质优价”;生态观光、健康食品体验,让更多消费者熟知菱花,热爱菱花产品,菱花的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种、养、加、销、观”一体化创新发展中,菱花集团投资35亿元,完成了30万吨味精及配套生产线升级改造,形成了32万吨调味品、10万吨氨基酸、50万吨有机肥、30万吨生物饲料、74兆瓦余热余压发电等生产能力,年可精深加工玉米60万吨;投资30亿元的健康食品园,一期工程已经启动;投资20亿元的全球化高端市场基本形成,产品进入国内各大中城市3600多家超市,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多年的自主创新,菱花实现了核心技术突破,吨产品玉米消耗由过去的2.45吨降到1.95吨以下,水耗降至10吨以下,综合能耗降至0.8吨标煤,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成本下降了近2000元。尤其是每生产1吨味精,从废水中回收胚芽、蛋白粉、菌体蛋白、硫酸铵、有机肥等副产品2.58吨,年循环经济效益3亿多元,其中80%以上反哺农业,有力地支持了产业化发展。土地流转中,每亩流转费按当年800至900斤小麦折算,种粮直补等仍归农户所有,农民优先进入菱花工作,做到了旱劳保收、收益翻番。订单、合作发展中,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以低于市场价10%以上供应优质有机肥、种子,以高于市场价5%左右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形成了稳定的购销关系,农民每亩增效400至500元。通过对口帮扶、精准扶贫,菱花工农业园区吸纳了3000余名新型农民,2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菱花品牌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百年品牌重点培育企业,2018年企业品牌价值评价位居食品制造第6位、味精行业第1位;投资4.2亿元,发展了40万亩现代高效农业,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鲁西黄牛、济宁青山羊、汶上芦花鸡实现了规模化养殖……未来他们将按照“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健康食品”的发展定位,着力实施“种、养、加、销、观”一体化发展,联合加快建设“1113”工程,即100亿生态工业园、100万亩生态农业园、100亿健康食品园、300亿安全食品商贸物流园,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