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6日
首页
第01版:

腾飞“翅膀”

——我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张彦彦

四月,暖风拂面,桃红柳绿。走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草莓基地,感受到浓浓绿意。棚里的草莓已成熟正旺,颗颗红润、香气扑鼻,吸引了众多顾客前来观光采摘。

“我们以美丽乡村经济产业园为阵地,创建了唐口街道目前最大的草莓园区。”大流店村党支部书记张美珠告诉记者。结合生态乡村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在市、区两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指挥部带领下,大流店村以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大力发展以种植、采摘、旅游为综合体的草莓大棚种植,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济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名优畜牧品种繁育基地。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形成了“1+1+5+N”的政策规划体系,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523.86亿元,同比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5元,同比增长8.2%。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实施典型引领

多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眼下正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位于兖州区牛楼花海彩田景区的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漫步花海,春风拂面,花香扑鼻,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令人陶醉。田园、花朵、步道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甜美的乡村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踏青休闲。

“来到这个景区,感觉心情特别好,特别舒畅,整个人都阳光灿烂起来,没想到在咱家门口就能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来自济宁市区的陈先生说。

春天赏油菜花,夏天观薰衣草,秋天看葵花、红高梁,同时景区还推出油菜花节、啤酒节、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以赏花为主题的特色景区。然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自从泗河兖州段上游建成湿地后,流经牛楼社区的水量增多,泗河也变得清澈起来。牛楼社区利用现有资源,围绕泗河做文章,因地制宜打造了花海彩田景区,发展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乡村旅游,自去年11月份开放以来,景区已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典型示范引领是其中重要一环。济宁深谙此意,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2322”示范工程,市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重点打造泗河生态带、运河文化带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尼山圣水峪片区重点发展儒家文化国学体验、陶艺研发文创产业、花生杏子特色农业,微山岛片区重点发展滨湖乡村旅游、微山湖水上风景游览、水乡文化演艺体验,黄河滩区聚焦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黄河鲁西南农耕文化、乡居民宿3大示范片区。在大运河文化带、泗水绿色发展带、重要交通沿线等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重点打造了梁山大路口乡黄河滩区新六产、任城唐口产城融合示范镇、鱼台王鲁绿色稻米强镇、泗水杨柳利丰甘薯小镇、兖州新兖镇小马青—牛楼花海等20个示范镇和200个示范村,集中打造串点成线、以点带面“五大振兴”融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推进产业振兴

加快农村三产融合步伐

乡村振兴靠什么支撑?济宁用实际案例给出了答案——特色产业。在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支撑下,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庄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眼下正是龙虾销售的旺季,在鱼台县王鲁镇东堤村,村民们正忙着在自家水塘里划船起笼、收获龙虾。

“养殖龙虾是门学问,我养龙虾已经12年了,从事养殖20多年,养过泥鳅、养过鱼。”说起龙虾养殖,养殖户宗玉广头头是道。宗玉广的小龙虾是与莲藕套养的,捞上来的龙虾个头大还很干净。“我的虾大部分销往南京、北京,附近城市都有,按照今年的价格,一亩地纯利润能达到一万元,一直供不应求。掌握好了还不影响莲藕的产量。”他说,根据十几年的操作经验,目前他正在筹备出一本书,名字暂定为《莲藕套养小龙虾高产实践技术》,目前已在排版阶段。

随着鱼台龙虾产业体系的逐渐壮大,鱼台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线上线下的合作模式,提高小龙虾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据了解,目前鱼台藕虾、稻虾共作面积10.5万亩,年产量达3万余吨,产值15亿元。

“乡村振兴,基础在建设美丽乡村,根本要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我们把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遗余力振兴乡村,发展美丽经济,不断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我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具体来说,以乡村产业振兴“三个平台、四个一批、一个机制”为统领,突出抓好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三个平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和科技园区、打造农业新六产示范点、争取田园综合体等国家省项目“四个一批”;不断完善资金投入保障“一个机制”。优质品牌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提升,全市建成100万亩大蒜种植基地、年出口大蒜55万吨、占全市蔬菜出口量的83%;优质稻米基地达到60万亩,年淡水产品产量33万吨,均居全省第一位;小麦大豆良种繁育基地60万亩;居全省第二位;加大“济宁礼飨”品牌培育,金乡大蒜、汶上芦花鸡、邹城蘑菇、微山湖大闸蟹等35个品牌入选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居全省第三位。济宁成功创建为“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2019年全面启动了“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出台《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方案》,对22个经营主体发展“新六产”给予奖补。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62家,发展势头迅猛。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泗水圣水峪、微山岛栖凤园等田园综合体展现了农业与乡村旅游、精深加工业、电商物流、精品民宿等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盼盼食品、无穷食品、益海嘉里等知名企业先后在济宁投资建厂,带动济宁农业步入中高端、迈向高水平。

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

推进乡村振兴

全方位综合整治农村环境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这是《我和我的祖国》歌词中描写的农村美景。最近,记者在嘉祥县黄垓镇鲁东村找到了相似的意境。整洁的街巷、清澈的坑塘、碧绿的柳树、小巧的亭台、设施齐全的广场,一一映入眼帘。恬淡自然,乡愁浓郁,让人惊喜不已。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实现“产业兴旺”,还要实现“生态宜居”。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围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镇垃圾分类处置、无害化厕所改造等重点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城乡统筹、普惠全民,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全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市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从2016年起,全市规划建设了平原风光、滨湖水乡、滨河生态、丘陵风貌、山区景观等5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初步形成了具有济宁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组团。目前,全市已打造完成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中省级87个、市级113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28%。

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我市依托各村庄的发展历史、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民俗风情,注重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着力培育乡村振兴特色亮点,全力打造“齐鲁样板”。彰显地方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农村治理中体现出来,发挥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等优势,用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济宁乡村特色,做实做细“孔孟之乡”的乡村文化符号。突出乡风文明。把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和曲阜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乡村儒学讲堂”“善行义举四德榜”等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新风成为行动自觉。保留乡土风貌。在村庄规划上,尽量保留古树、古井、古庙、古房,充分利用这些乡土元素,展示村庄特色、保留村庄记忆,建设形成了邹城市上九山村、梁山县贾堌堆农家寨景区等一批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在村庄建设上,顺应自然环境,彰显地方建筑特点和乡土风格,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让乡村美在绿色、美在自然、美在生态。

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正在经全市人民的巧手,编织成美丽幸福的家园。今日济宁,“强富美”美丽乡村建设新曲正酣,乡村振兴势如破竹、前景光明!

图为兖州牛楼首届油菜花节开幕,游客畅游花海。■记者 杨国庆 摄

2019-04-26 ——我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综述 1 1 日报 content_654775.html 1 腾飞“翅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