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5日
首页
第04版:

孔子研究院 日记

三月的孔子研究院,池边的迎春刚刚完成了一年的使命,渐渐褪去了颜色。春色开始恣意蔓延开来。

先是墙外的七十二株杏树。一夜之间,杏花就站满了枝头,粉嫩的花蕊,淡雅的清香,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观赏。东区夫子塑像身后,花树争先绽放,连翘、木瓜、海棠、桃花、梨花,还有玉兰花,谁也不甘落后,红的、粉的、黄的、白的,让人目不暇接。各色芳菲簇立在塑像身后,像极了聆听夫子教诲的先贤弟子。樱花像子路,热烈而奔放;梨花如子贡,洁白而飘逸,玉兰若颜回,馨香而高洁;海棠似曾参,明媚而诚挚。在一众“弟子”的簇拥之下,青铜的塑像竟也同染了春色一般,多了几分清朗。

与东区百花争妍不同,西区则是“春林初盛”。银杏、云杉、黄连、槭树,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之后,一棵一棵,都迫不及待地冒出绿绿的新芽。就连常青的石楠,也忍不住偷偷伸出了一节嫩梢,许是有些羞涩,竟长成了意外的艳红色,把翠绿的林子衬得愈发隽秀起来。如果说东区斑斓的春色是一个灵动少女,那么西区如烟的春色就像一名懵懂少年,无畏而青涩,稚嫩又倔强。

南区的亲水平台又是另外一番景色。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高大的石坊倒映在水中,坊上“济古维来”四个大字格外的清晰,野鸭子悠闲地游弋其中。两岸柳树生出了嫩黄的叶子,长长的枝条垂到水边,就像一位位临水梳妆的长发姑娘。河对岸,一株樱花,开得繁茂而独立。

河水济济东来,源源不绝。遥想两千年五百年前的春日,应该也会有春花初盈,也会有春林初盛,也会有春水初生吧?可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夫子们却无暇及此,他们奔走列国,传道授业,匡王道于乱世,扶大厦于将倾。在两千五百个春日里,无数先贤承继道统,明德新民,偶有“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闲情逸致,更多的却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忧患之情。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冬去,春又回,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并在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时明确指出:“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向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以精品奉献人民,用道德引领风尚”的明确要求。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下一步要做好两篇文章,一个是登峰,一个是落地。登峰就是攀登学术高峰,就是推进我们的研究,出我们的精品研究成果,正本清源,去讲清楚我们的历史文化,讲清楚它的深度、高度和宽度。在这样的基础上,把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讲明白的基础上,然后把它落地,把它普及到民间,让它润物细无声的走近大众。”培根铸魂,以精品奉献人民,用道德引领风尚,正是孔子研究院所应肩负起的职责使命。

一阵微风吹来,“济古维来”慢慢消融在悠悠的春水之中。没有夏的燥热,没有秋的狂放,更没有冬的刺骨,春风总是那么轻柔且温暖。间或有春雨悄然而至,也是温婉似纱,润物如酥。

三月的孔子研究院,也正如这满园春色一般,习习春风中,粲然绽放。

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 武宁

摄影 孔勇 李静

2019-04-25 1 1 日报 content_653987.html 1 孔子研究院 日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