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1日
首页
第03版:

抓好青少年时期的品德建树

■李娜

在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深入阐释了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按照习总书记指明的道路,就一定能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者,本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自我修养,是做人的本分。“道”是师之基本也是根本。一位教师,必须自己在“道”上,在人格上,无愧于己、受人景仰,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受他教育的学生。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不为人察觉,力量却最为巨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如此可见,教师自身的自我修养,人格品质对于德育教育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为人师表”,老师是学生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不应该只是给学生讲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在学生面前发挥榜样的作用。但是现实中有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将传授基础知识作为教学任务,只是将教师的工作完成了一半,重教书而轻育人,甚至很多时候还会迟到甚至是缺课,在学生面前总会摆出一种上级的优越感,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感受,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这样的教师即便是拥有过硬的教学本领也不会是个成功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是脱节的。所以教师的个人素质问题是影响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一个障碍。

教育工作者的奉献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的敦敦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日常工作中注重自身的修养,做到文明、礼貌,善于与人合作,待人真诚,有耐心、不急躁,谈吐文雅,朴素,活波大方,端庄、整洁,诚实有自信,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

2019-04-21 1 1 日报 content_653053.html 1 抓好青少年时期的品德建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