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1日
首页
第01版:

绿色革命带来农村新貌

——邹城推进垃圾分类就地利用美化环境侧记

■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张长青

在邹城市北齐村,家家户户门前都能看到两个颜色各异的垃圾桶,村民自觉分类垃圾并装袋,投入家门口的分类垃圾箱,保洁员回收后,送入垃圾分类管理站统一分拣,全村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北齐村的新变化正是邹城市创新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垃圾处理成本日益提高,原有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2017年以来,邹城市抢抓纳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机遇,立足实际、勇于突破,探索出了“两次四分法”的分类方法、“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法、就地资源化的利用方法,形成了财政可承受、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去年邹城又成功入选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试点。

实行垃圾“两次四分”,做到分清楚、分到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源头细分是基础。邹城市相继建成村居垃圾收集点400余处,配备分类垃圾桶12000余套,组建了230余人的生活垃圾分类保洁员队伍。村民按照能否腐烂为标准对垃圾进行一次分类,分别投放到政府给农户发放的两个垃圾桶,再由保洁员分类收集各户垃圾,运至资源化处理站后进行第二次分类,“可腐烂的”进行资源化堆肥处理,对“不可腐烂的”垃圾再分“好卖的”“不好卖的”和“有毒有害的”三类,“不好卖”的纳入“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垃圾处理体系,“有毒有害的”统一收集后暂存,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实行全过程封闭式运转,做到“垃圾不落地”。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处置,邹城市逐步取消村内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村民利用门口放置的两个密闭垃圾桶自行投放后,保洁员利用密闭分类运转车定时上门收集,统一运送到资源化处理站进行密封处理。对既不能处理、也不能卖的其它垃圾,统一密闭运转至日处理能力6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集中处理。垃圾从出门到最终处理全程不落地,减少了蚊蝇滋生、臭味散发的可能性,有效净化了村庄环境。同时,有力促进了文明新风养成,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达标村568个,覆盖率达到68%。

实行高温好氧微生物发酵模式,做到就地资源化利用。从2016年开始,邹城市就相继在峄山等4个镇进行了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确定采用具有出肥速度快、肥力好等特点的高温好氧微生物发酵模式,经设备发酵、堆肥处置,实现可堆肥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截至目前,该市已投入2500余万元,在13个镇投建成30处资源化处理站,日处理农村可堆肥垃圾约15吨,年消减农村生活垃圾量约5000吨,转化成有机肥约1000吨,实现了垃圾分类设施镇域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80%。

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为提高基层积极性,邹城强化政策激励,各镇街每建成一座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站并投入运行,经验收合格后,市财政将给予属地镇街30万元的奖补。同时,积极探索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2家保洁公司实行分区域竞争作业,将13个镇、835个行政村及国省道、县乡公路的保洁任务全部托管给专业公司运营,实行“市考核镇、镇考核公司、公司内部考核”的三级考核体系,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高质运行。同时,采用政府买服务模式,与专业公司签订服务合同,将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站、垃圾收集车等委托给专业公司管理运营,所产出的有机肥部分用于对村民垃圾分类的奖励,其余部分商业化运作,有效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实现了长远可持续发展。

为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分类资源化利用的省级试点工作,今年,邹城市将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统筹兼顾、简便易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切实抓好香城、大束、城前、张庄等乡镇的试点工作,9月底前实现9万余户农村家庭垃圾分类桶户户全覆盖、有害垃圾收集箱和生活垃圾分类分拣员村村全覆盖,14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站投入使用,确保试点镇的362个行政村全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努力探索适合农村推广的试点经验。

2019-04-21 ——邹城推进垃圾分类就地利用美化环境侧记 1 1 日报 content_653027.html 1 绿色革命带来农村新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