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8日
首页
第02版:

洒下一片深情

■本报通讯员 杨瑜 鲍清华

“能在一线为贫困群众服务,虽然辛苦但是高兴”,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用踏实的脚步丈量了泗水县圣水峪镇的每一寸土地,每户贫困户家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专业,他聚集问题精准发力,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使全镇3052户6411名贫困户全部摘掉“穷帽子”,走上了幸福致富路。他就是一位普通的“80后”扶贫干部侯明申,基层挂职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在扶贫事业上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贫困户心里的“暖心人”

2016年10月,时任济宁监狱金桥分监狱调度室主任的侯明申听说单位计划选派人员到贫困县挂职参与扶贫工作,立刻积极踊跃地报了名。经过组织选派,侯明申被安排到泗水县圣水峪镇开展扶贫工作。

一排排的平房,陈旧的设施,办公室和宿舍同在一间不足12平米的房子里,没有电脑、没有空调、没有衣橱……刚刚到镇政府,山区乡镇的简陋环境就赤裸裸地展现在他面前,家人朋友纷纷劝他到县城租房子居住,可是侯明申却很坚决要住在镇上,“想要真扶贫、扶真贫,首先就要从生活上贴近贫困群众。”

产业是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换的必由之路。圣水峪镇椿树沟村单良华夫妻二人都患上股骨头坏死症,这使得这个家庭断了收入来源,了解到这个苦难接踵而至的家庭,侯明申给予了重点关注。他首先为这个家庭办理低保,让基本生活有保障。2017年为单良华家办理“富民农户贷”5万元,在自家院落养殖生猪和羊,派技术人员定期到现场指导,当年就收入10000多元。“要不是侯书记竭尽全力帮助俺,俺一家子真没法过了。”单良华感激地说。如今,基本生活有保障,又有了固定收入,这个家庭又有了活力。

接受扶贫工作后,侯明申先后规范了南仲都村草莓大棚、椿树沟村光伏发电、土洞村冷库等多个项目,并新发展了大峪口村中草药大棚、东仲都村木耳大棚等多个项目。“对于我们村的光伏扶贫分红项目,侯书记根据贫困户贫穷程度制定了不同等级的分红标准,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贫困户脱贫,村民也很赞同!”椿树沟村支部书记渠井萍夸赞道。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侯明申始终做到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2017年3月,在贫困户需求摸底工作中,侯明申创新制定的《圣水峪镇精准脱贫需求措施汇总表》,在泗水县全面推广使用。

实践出真知。从事近一年扶贫工作后,侯明申发现系统外台账是造成贫困户底数不清的根本原因,2017年10月,他率先提出“利用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的机会,取消系统外台账管理,全部实现系统管理”,并在2017年底全部完成,比省扶贫办在2018年9月提出“取消系统外管理,以国家系统为准”提前了整整一年时间。

既然来挂职锻炼,就要接受全面考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侯明申积极参与圣水峪镇党委政府的其他工作。包管区包村、征地拆迁、防火禁烧等,各项重点工作都有他忙碌的身影。2017年12月,在村“两委”换届中,侯明申包保的管区在全镇乃至全县率先稳步完成,未出现任何一例党员、群众不满意问题。

“村‘两委’换届期间是最冷的时候,我们经常到下午三四点才吃中午饭,因天气寒冷,不能按时就餐,侯书记引发胃痛,我们都劝他回镇休息,但是他仍坚持完成换届后再到医院就诊、治疗,一个挂职干部这么负责,真的很让我们感动。”圣水峪镇蒋庄管区总支书记吕英峰说。

家人口中的“工作狂”

到圣水峪镇工作后,因为工作经常要加班加点,加之离家较远,侯明申经常间隔好几周才回家一趟,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妻子李艳芹一个人的身上。2017年7月的一个周六,李艳芹带着二女儿来看望已经好几个星期没回家的侯明申,本以为一家人就能够好好团聚一下,可谁知偏偏这几天恰逢省审计厅扶贫审计检查,侯明申忙着整理资料,加班到了凌晨2点。妻子和女儿在镇上呆的两天一晚,侯明申仅仅陪他们吃了一顿早饭,女儿想让爸爸多抱一会的心愿都没有达成,妻子李艳芹既委屈又心疼。第二天下午,李艳芹带着孩子依依不舍地便离开了。

2018年底,侯明申的母亲在骑电瓶车送孩子放学回家时,被停路边汽车开车门碰倒,断了3根肋骨,左肩韧带撕裂,并进行了手术。母亲生病住院期间,侯明申仅在医院照顾了母亲三天就匆忙返回镇上工作,因为对于他来说,还有更多的扶贫工作等着他。

挂职工作两年多来,侯明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工作的努力换来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他先后荣获“全市扶贫先进个人”、泗水县委县政府嘉奖等荣誉。这一个个荣誉,记录了侯明申扶贫工作的艰辛和成绩,也将鞭策着侯明申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勇前进。

2019-04-18 1 1 日报 content_651936.html 1 洒下一片深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