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2日
第04版:

我市成功入列国家节水型城市

2021年2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授予我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为我市又添一国字号名片。

为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总方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2019年启动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节水机构,加大节水投入,严格规范管理,扎实有效地落实各项节水措施,节水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策体系。市政府制定印发了《济宁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16个市直部门(单位)和相关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先后出台了《济宁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济宁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济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编制修订完善了《济宁市城市节水专项规划》《济宁市供排水专项规划》,为城市节水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严格节水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坚持计划用水管理,以用水定额为控制底线,结合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实际,科学核定下达用水计划,严格落实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用水计量监控,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监控名录,建立了节水机构、供水公司和用水大户用水数据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城市节水统计信息管理水平。认真执行城市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制度,严格落实节水措施,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计划)累进加价制度,通过政策引导、价格调整,企业和市民的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城市万元GDP用水量降到10.59立方米/万元,供水管网漏失率(修正后)降到7.4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含电厂)提高到85.64%,城市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提高到100%。

创建节水载体,打造节水标杆。坚持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作为基础工作来抓,2019年以来全市共建成省级节水载体64家。完成市、县两级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曲阜师范大学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节水型高校。大力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兖州区、曲阜市、泗水县、金乡县通过水利部复核,成功达标;任城区、邹城市、嘉祥县2020年顺利通过省水利厅验收。市城乡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联合行动,组织开展企业(单位)水平衡测试,完善节水管理制度,采取先进节水技术,建设节水标杆,涌现出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任城区任兴商务中心、荷韵花园和森泰御城等一批节水示范单位。

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全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建成太白湖新运河水系景观绿化、济宁高新区廖沟河三期整治及提升工程、幸福溪工程等重点水系整治景观工程,在高新区、太白湖新区分别实施了3.72平方公里、6.4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提高雨水集蓄利用能力。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实施一级A标准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再生水调蓄水库和人工湿地,提升再生水水质。把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实行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联合调度,加大电厂循环冷却用水使用再生水力度,拓展再生水利用领域,使用再生水进行绿化、环卫清扫、扬尘治理,每天回用规模达到5万多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66.4%。

加强节水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科普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重要宣传节点,集中开展节水宣传活动,把宣传重点放在普及节水知识和提高节水意识上。各县市区、各责任部门、用水单位、街道、社区广泛参与,开展一系列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节水宣传活动,利用微信APP开展有奖答题活动,在新闻媒体、城区主要街道路口和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定期滚动播放节水公益广告,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和知识普及,取得了明显效果,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了节水的重要性,自觉增强了节水意识,全社会节水、护水、爱水氛围更加浓厚,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讯员 曹锋 李猛)

高新区蓼河。

万紫千红水保生态园。 ■摄影 刘德辰

2021-03-2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65186.html 1 我市成功入列国家节水型城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