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爱国 王璐瑾
“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到园区当装卸工,一个月就能拿四五千元,再加上妻子在我们卸货的时候打点零工,俺俩一个月挣到八九千元,一点不比在外打工差!”近日,金乡县胡集镇北周村村民孙景红对笔者谈起现在的生活状况,幸福的表情写在脸上。
孙景红所说的园区,就是位于胡集镇的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2015年,胡集镇北周村书记安勇在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依托园区成立了金乡县金峰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为园区的如意印染、凯赛生物等企业提供装卸、叉车等劳务服务。
据安勇介绍,当时如意印染有一批货物急需装卸,在镇政府和园区管委会的牵头下,他和村里几个人一起去帮忙。一批货物卸下来,大家都小赚了一笔,尝到了不出家门也能挣钱的他,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金峰劳务公司,现在公司固定员工达60余人,员工大多是北周、安楼、赵庄、张楼、仇寺、徐刘庄等园区周边村的村民。
为让更多的农民、特别是精准扶贫户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安勇在招聘员工时优先考虑、放宽条件。仇寺村精准扶贫户仇华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之前仇华生既没有技术,也没有出路,就守着一亩二分薄田艰难度日,一年下来也剩不了几个钱,勉强维持生计。在金峰劳务公司总经理安勇推荐下,他成了凯赛生物的一名员工,现在月收入达4000余元,使他脱了贫、致了富。仇华生逢人就说:“没有金峰劳务公司的引荐,就没有俺的今天,俺打心里感谢安总。”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顾家、干农活三不误,还能为村里做贡献,很多群众都想加入公司。”安勇说,为了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家门口就业的甜头,公司目前又联系到亿盛化工、同利化工等企业,寻求更多服务机会。同时,公司下步将拓宽业务范围,探索为企业输出焊工、维修等技术性人才。安勇致富不忘乡邻,公司每年会拿出一笔钱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里环境卫生治理、村务支出以及帮助贫困党员和群众。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底数,因户施策,因人施法,全面提升了脱贫攻坚整体水平、提高了脱贫质量。定期组织精准扶贫户开展技能培训和开展特殊群体专项招聘会,仅2018年,就有220余户精准扶贫户成了‘上班族’,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胡集镇副镇长王丽娜如是说。目前,该镇正探索依托金峰劳务成立劳务办公室,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同时,政府还将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引导群众经商或自主创业,实现发家致富。
企业的用工需求在哪里?群众的求职需求在哪里?过去,园区周边村民上岗就业最难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一边是迫切求职的农民,一边是急需用工的企业,因为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导致企业无人可用,农民无工可做。为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求职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2009年,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深入园区企业,了解建设生产情况,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同时,与园区周边村庄联系,收集群众就业需求并登记备案。通过园区管委会搭建的园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周边村就业需求信息沟通平台,解决了企业用工难和群众求职难问题。据园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通过园区搭台,企业和群众各取所需,在最近四五年的时间里,已经累计解决了2000余人上岗就业,为村民增加了非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