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旭 王婷婷
本报通讯员 尹丽娜 刘祥鹏
“明年自己吃也行,拿到集市上卖也行,也算是补贴家用了。”在经开区疃里镇,70多岁的困难群众佟连顺看着新种下的香椿树苗,脸上满是希望。得知镇扶贫办免费为困难群众发放经济苗木的消息后,佟连顺、佟有冬两兄弟特意多申领了几棵,准备好好种植增加收入。近年来,济宁经开区“扶贫更扶志”,实行扶贫工作动态管理,“能劳动的勤劳致富,不能劳动的政府兜底”,“不落一个真穷的,不帮一个不穷的”,实行扶贫建档跟踪管理,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统筹,扎实推进工作走出扶贫新路子。
“脱贫扶志”渠道多
“党的政策好,让我们无儿无女的老哥俩吃得饱穿得暖,镇里扶贫办领导也常来转转,让我们很感动也很满意。”在经开区疃里镇,双胞胎兄弟佟连顺、佟有冬已经70多岁了,两兄弟一辈子没能婚娶,生活一直比较困难。
“这次为困难群众发放经济苗木活动,是脱贫工作和‘绿满乡村’三年行动要求的有机结合。栽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树苗,也是困难群众往好日子奔的希望,为他们加油鼓劲。”疃里镇扶贫办副主任刘志告诉记者,趁着春光明媚,这次扶贫活动共发放香椿等经济苗木树苗400余棵,还对困难群众进行了种植指导,让他们的苗木“种的活、养的好”。在离家不远的大桥下,佟连顺两兄弟种下的香椿苗正长势良好。
“去年我做了膝盖置换手术,政府给报销了一大部分,经济上的压力不是特别大。镇里给我找了一个看管养殖场的活,也算是力所能及地增加收入了。”佟连顺告诉记者,
他们家附近开了一家养殖场,离两人的住处不远,疃里镇扶贫办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个信息后,主动联系,希望为老人提供一个看守厂区的职位。“老人年纪比较大了,再干体力活显然不现实。这个养殖场距离老人家比较近,上班很方便,再者平时主要的职责就是看守,老人的身体状况完全可以胜任。”刘志告诉记者,在积极沟通之下,他们的提议也得到了养殖场老板的支持,很快老人就“上岗”了。“这个活很轻松,离家也近,不耽误吃饭,平时就是看看猪圈的情况,身体情况也能负担的了。”佟连顺告诉记者,每月增加的这几百元收入看似不多,却可以基本满足两兄弟每月肉蛋米面等基本生活开支,一下子让他们觉得手头宽裕了不少。
“既要扶贫,又要扶志,更要扶智”,作为经开区扶贫工作的思路之一,让困难群众改“输血”为“造血”,强化“脱贫光荣”导向,更加注重培养困难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全面摸排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情况,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因人施策”,鼓励有劳动能力、劳动愿望的困难群众增加劳务收入,并为他们多渠道打通劳务增收通道。强化“扶勤不扶懒”的政策导向,对脱贫愿望强烈的困难群众在自主就业、创业、就地发展产业等方面优先给与项目、资金支持,主动为他们找资金、找项目,做好困难群众的脱贫“后勤保障”。
“兜底保障”解烦忧
“我这条命就是政府救的,大病一场把我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真是感激的没法说。”在疃里镇中杨庄村,困难群众王保增和记者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谢”。现年72岁的王保增患有多种疾病,去年一场大病,更是让他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患病期间,本就生活拮据的他无力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一筹莫展之际,疃里镇扶贫办启动“两不愁、三保障”机制,让他加入了针对困难群众的“特惠保”,住院半月多、花费近4万元的治疗费用被基本覆盖。“特惠保是我们针对困难群众推出的保险保障服务,涵盖人寿、医疗、财产等多方面,为困难群众保住生活基本线,确保有病可医。”刘志介绍,在符合政策的条件下,经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减免救助后,再经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给与补偿,确保各项保障累积比例达到90%以上。
在王保增家里的陈设非常简单,但墙上的扶贫联系卡、柜子上的扶贫政策条文却用胶带工整的张贴。“我们为困难群众发放了扶贫联系卡,上面有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省市县乡的扶贫文件也发放到户,让困难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也是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刘志告诉记者,在经开区脱贫工作方针指导下,疃里镇坚持开发性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为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困难群众,在基本生活、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上提供“兜底”保障。通过扶贫“回头看”对困难群众生活实行追踪管理,确保扶贫政策、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开展贫困户院落“脏乱差”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为困难群众注入“精气神”。2019年,经开区将制定明确年度脱贫攻坚目标、细化时间节点,进一步统筹综合性扶贫措施,年底前实现全区扶贫干部培训全覆盖。
“要不是上级的好政策,我撑不到现在。镇里的扶贫干部常来看望我,逢年过节送米送面,让我感动,也让我坚定了力所能及、坚持脱贫的信心。”王保增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