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是中华三皇五帝之首、人文始祖,微山县两城镇伏羲陵庙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北宋伏羲祭祀建筑。伏羲女娲在微山两城镇生存、生产、生活并安葬的史实真实可靠,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在4月8日的2019中国微山“伏羲文化”高峰论坛上,主持人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本次高峰论坛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孔子研究院、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微山县人民政府主办,济宁市周易学会、南阳古镇旅游管委会、两城镇人民政府、微山岛旅游管委会、微山湖旅游集团协办。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徐日辉、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蔡运章、江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余悦、中国儒风书画院院长杨松涛、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潘建荣、济宁市文博专家彭庆涛、济宁市周易学会会长孔勇、济宁市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昌建等专家学者,对伏羲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和利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杨朝明表示,从伏羲到孔子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文化萌生、形成与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国文化这一漫长形成过程,决定了中国文化的高度、深度和超越意义。《孔子家语》中有一篇《五帝》,在这个五帝系统中,孔子提到了太昊。太昊,或作太皞,又作太皓。有人认为他就是伏羲或者是伏羲之后,五方天帝中的东方天帝。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伏羲是五帝之先。在孔子心目中,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从伏羲开始的。全国各地都有关于伏羲出生的传说,这样的传说与女娲传说一样,意味着人们文化生命的起源与扩展。
但不论如何,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创立者,是中华人文文化的开路者,“伏羲”代表了一个时代,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儒家文化也有着传承的关系,论道以“伏羲文化”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探讨“伏羲文化”的当代价值,表达了羲皇子孙缅怀先祖,继承先志,继往开来的共同愿望。微山以发扬传承伏羲文化为突破口,重点打造推介伏羲庙、独山岛等旅游资源,对伏羲文化是一种推介,具有重要意义。
徐日辉以“大数据视野下的伏羲文化与微山全域旅游”为题,从“伏羲文化是对微山县城市文化的品牌考量”和“大数据下微山伏羲文化与全域旅游”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独立起源而又没有中断的国家。伏羲文化作为中国本源文化,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出土文物对于文献记载的丰富和验证,使我们现在知道伏羲文化覆盖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微山县正是其中之一。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出生于祖国几何中心的渭水上游的成纪,发展于渭水中游的陈,定都于河南陈,归葬于微山。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高平在历史上有多处地方,其中三国时以高平侯国改置,治地在今天的微山县西北。由此可见,伏羲庙当在魏时就已为名胜。而且通过考古发现,山东地区从距今8000年的北辛文化开始,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其序列是完整的。研究还证明,山东地区在距今6000年前后就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其中代表人物大体上就是从太皞与少皞开始,所以微山作为伏羲的归葬地,是可信的历史。
“考量一座城市的标准就是文化的延伸,而提升微山城市文化的品牌,就应该是人伦之源的伏羲文化。”徐日辉说,在今后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伏羲文化的开发和品牌建设上,不断开拓和提升伏羲文化中的内核与外延,让伏羲文化真真切切的为微山发声,提高微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孔勇从历史记载方面表明了观点,他说,最早记载伏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易经》《庄子》《荀子》《管子》《山海经》,西汉的《史记》《楚辞》,两晋南北朝时的《拾遗记》《昭明文选》,唐代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宋代的《古史》《太平御览》,清代的《世本·帝系篇》。至秦汉以后,伏羲的生平和业绩逐步丰富,因为他是古籍记载中中华民族的第一位王,所以也尊称牺皇、皇羲,《史记》中则称之为“伏牺”。唐代马贞在《三皇本纪》确立了伏羲在中国上古史的首席地位。在嘉祥武梁祠的画像石上,刻有11位古“帝王”的图像,依次为伏羲和女娲、祝融、神农、皇帝、颛臾、帝喾、帝尧、帝舜、夏禹,伏羲和女娲居首位。
“据嘉样武梁祠汉代画像石第一段所画,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为人形,穿衣帽,腰身以下只有两条尾巴紧紧地盘绕在一起。两人中间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娃娃,双足卷走,两只小手分别拽着两个大人的衣袖,表明了三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构成一幅美满和睦的家庭照,为‘滚磨成婚’的故事提供了形象的图解。”孔勇说,东汉班固《汉书》突破了《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其后史书叙述古帝王世系,都上起三皇,而以伏羲为首,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