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前,济宁市史志办赠我一部新印的康熙版《济宁州志》;今年春节前,又赠我一套三册新印的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我将其视为最珍贵的春节礼物,也是我久久渴望得到的。
近些年来,我热衷研究济宁历史文化,有的内容可以查找所谓正史,但许多本土文化只可从方志中查到。过去手头没有方志,只好到处奔走查找,或者请朋友去做,现在摆在书案查找方便多了。何况新版《州志》,对原版文字作了断句,加了标点,对古体字、异体字、俗体字、避讳字、刻错字等作了修改,加之印刷精美,自然感到了阅读之通畅。于是,禁不住手不释卷,读了一遍又一遍。家乡辉煌的历史、美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闻名的古迹及灿烂的文化,令我感到骄傲。同时,我深深感到这些来源于故纸堆中的古老信息,可以为今日打造“文化济宁”提供依据和思路。
白衣尚书郑均
关于我大力宣传的白衣尚书郑均,《后汉书》只说他是任城人,具体故里不详。一位济宁文化老人说,白衣尚书故里在济宁白衣堂街,我便到白衣堂街凭吊了一番,感叹了一番,回来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刘涛在网上提出了批评,说郑均的家在城南的东郑庄,今太白湖附近。原来他是从国家图书馆在网上发布的《济宁直隶州志》上查到的。至于郑均葬于何处,原先也不清楚。济宁师专建图书楼时,发掘了几座汉代郑氏坟墓,有文化考古人员撰文称,这里很可能是郑均的家族墓地。但《州志》写得很清楚,郑均墓在州北的十里铺。今天,我们要在太白湖建白衣尚书纪念馆,在十里铺村恢复郑均墓,不应忘记《州志》的功绩啊!
南池公园
我建议建设南池公园,也是来源于《州志》的启示。一日,我到市史志办查资料,看到有一部复印的旧版《州志》,上面载有关于太白楼和南池的大量信息,包括乾隆和名人的题咏,令我惊喜!原先我和济宁许多人一样,只知道有个太白楼纪念李白,不知道还有个南池纪念杜甫,甚至对南池这个名字都有些陌生,因为济宁没有这个地名。从《州志》上得知,大诗人杜甫年轻时曾来南池泛舟,并留下了一首《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的诗章,南池因诗圣的一首诗而名扬,于是在这里建了楼、台、亭、榭,祭拜诗圣的少陵祠,还有林立的诗碑和森森树木。正如李杜并称一样,南池和太白楼成为济宁两处齐名的文化游览胜地。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与其太白独明,不如双星争辉”,呼吁复建南池公园。我的建议立即得到有关部门和市领导的回应,同意将拟建的王母阁公园改建南池公园,再现了济宁古八景之一的“南池荷净”。这里文化意蕴深厚,水乡风光优美,诗情与画意相融,受到广大游人的喜爱。这个湮灭已久的文化胜地重现于世,亦应有《州志》的功绩。
现在,我在一遍遍品读新版的《州志》时,又浮想联翩,总想与济宁现实相结合,来个古为今用,为弘扬和传承先人创造的优秀文化作些谋画。否则,如果将其束之高阁,耗费大量精力财力制造的这东西又有何益!因此,我决定不揣浅陋将一些想法写出来,供决策者参考,并想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指教。
关于乾隆行宫
当年乾隆下江南,在运河沿线建有不少行宫。济宁行宫建在东郊,属今高新区。无论规模还是景致,都是出类拔萃的。因此,“行宫春树”列为济宁古八景之首。乾隆三十六年、四十一年,乾隆两次来此驻跸,留下《至济宁行馆》《题养源斋》《驻跸》诗,并两次题咏行宫八景:书堂、云楼、棕亭、月台、药栏、花砌、竹埭、松坡,还撰写了多副联语,描绘了行宫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图。济宁古八景有四个在城内,其中太白楼、南池、浣笔泉都有了,独有八景之首的行宫早已片瓦无存,渺无踪影,十分令人遗憾。但我不主张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进行重建,可否考虑为它搞个标志性文化符号呢?这个文化符号即是“行宫春树”碑亭。这不难做,却有意义。高新区现代高楼林立,自然风光颇佳,增添这样一个人文景点宣传乾隆行宫,是可以为这方风水宝地加分的。
两城伏羲庙
微山县两城太昊伏羲陵庙,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进行了大修。两城镇的同志想搞旅游,邀请我去看看,提提意见。李白在《任城县厅壁记》中夸耀,济宁是“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我想,我已在“白衣尚书之旧里”做成了一件事,如果再能为“青帝太昊之遗墟”做点事情,何乐而不为。我认真仔细地察看了两城的伏羲陵庙,听了随行的黄艳生同志介绍,了解这里不仅是中国建伏羲庙最早,而且伏羲庙建在伏羲陵之上,这种庙陵合一的型制天下独有,它的文物价值的确珍贵。但若想搞旅游,总觉景区单薄些。我不经意间问,紧靠伏羲庙后面的山叫什么?黄艳生说:“它叫画卦山,相传是伏羲画八卦之地。”我惊喜地说道:“啊,这太好了,如果真叫画卦山,理应是伏羲文化的又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划入景区,着力打造啊!”
但我心里又有些不踏实,济宁人现编现造的“民间传说”太多了,所谓画卦山的传说,不会又是现编现造吧!近日读《州志》,有一条目写道:“画卦台,在(鱼台县)东北七十里凫山南,山前有伏羲庙,庙侧遗迹甚多”。另有一条写道:“伏羲庙,在凫山麓,庙后有冢,东有画卦山”。这就印证了黄艳生的话了。两城有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伏羲陵庙,再加上画卦山和与女娲有关联的长流不息的圣母泉,再进一步挖掘“庙侧遗迹甚多”,这个景区不仅大大扩展,而且文化含量更丰富了。这里作为“青帝太昊之遗墟”,作为太昊伏羲葬地和中国伏羲女娲文化发祥地之一,完全有理由、有条件打造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吸引海内外华人来此祭祖、游览。
此外,两城镇还有独山湖、独山岛、汉画像石,王粲、王叔和等众多历史名人。距南阳、鲁桥运河古镇以及仲浅的仲子庙、马坡的梁祝墓、邹城的爷娘庙都不远,如果伏羲庙成了龙头景区,这些都可以串联一起,带动起来了。
运河之神金龙大王
明清时期,运河沿线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建金龙大王庙。《州志》载,光济宁一个城市就建了三座,微山湖段也有几座。金龙大王庙祭祀的是运河神,他的原型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名叫谢绪,南宋钱塘人。宋亡后,他四方奔走,联络抗元,但见大势已去,投苕溪自尽。史载他“忠愤不舒,壮志未酬,尸体竟逆流而上”,乡人崇其气节,在溪畔为他立庙。相传谢绪死后,曾在黄河显灵,帮助朱元璋打败敌军。朱元璋从梦中得知此事,封谢绪为黄河之神。明成祖修复运河漕运,谢绪又来相助,因此又封为运河之神。因他在金龙山隐居过,所以追谥为“金龙大王”。由于运河从微山湖通过,湖里人又将其视为湖神,并误读了“金龙”二字,将黄色水蛇当作金龙大王的化身,对此十分敬畏,奉若神明。到了清代,对谢绪更加尊崇,每年都在金龙大王庙举行官方祭祀。
金龙大王庙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弯弯长长的白练上,成为京杭大运河一道璀璨的风景线,它也成为大运河一个庄严神圣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据说有人主张在济宁建龙王庙,我以为不如建金龙大王庙。龙王管理大海,大王保护运河。现今,天津和江苏等地据说还有古庙,山东段运河似乎一座也没有了。作为运河之都请来“运河之神”是顺理成章的;建一个大运河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哪怕只塑谢绪一人雕像,也是有意义的。
打造诗城
有城市号称诗城,其实济宁最有底气,光是李杜和康乾足够将这称号支撑起来了。《州志》上皆录有他们在济宁的诗作,不知还有哪个城市享有如此荣耀!《州志》认可的李白诗作中,我最喜爱《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赠任城卢主簿》。杜甫一首《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可谓一花引来万花香,包括乾隆在内的王公巨卿、文人骚客,为南池少陵祠的题咏无以计数。康熙的几首诗多写运河水利,以《过八闸》最佳。乾隆在《过济宁州作》中写道,来到这“李杜诗情高万丈”的运河城,犹犹豫豫不敢写诗;在咏南池的诗作中,亦多次表达不敢写诗,甚至不敢言诗。但他却放纵笔锋,在济宁写了四十多首。
《州志》中,有一组杨士聪的《凶年四吟》,描写明崇祯年间,“济宁大饥,人相食,土寇蜂起”,老百姓死于饥荒、土寇、兵祸、疫病的悲惨情景,读之令人心痛和震撼!此诗可作乡土教材,让青少年了解故乡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提起南池,想起乔羽,乔羽馆即建在少陵祠旁。乔羽的歌词其实是诗中佳品。杜甫曾歌颂诸葛亮“万古云霄一羽毛”,此句转赠乔羽似乎更为贴切。我们应该赶紧请乔老爷为少陵祠写首诗,这会为南池添彩。乔羽,是可以为济宁诗城增添些份量的。
现在,太白楼有诗。南池也拟建诗碑廊。高新区可否在公园也建个诗碑廊,将乾隆咏行宫的诗加以展示呢?而以大诗人命名的太白湖景区,自然更应有浓浓的诗味,建议建个大型的诗苑,精选咏济宁的诗歌一百首或二百首,刻石树立其间。
这座城,不仅需要孔孟的说教,还需要诗和歌。若诗城叫响后,还可以搞一下诗歌朗颂和欣赏的大型活动,以扩大城市影响。
据悉,济宁旧志尚有七部将陆续再版,我们期待着获取更多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