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宋永放
2017年3月,市委启动了新一轮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积极响应市委号召,精心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来到梁山县韩岗镇刘庙村开展驻村帮扶。常委会领导多次到村调研走访,专项听取工作汇报,在工作上全力支持,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具体措施。驻村工作组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有力支持下,迅速进入角色,摸村情、访民意,夯实党建基础,完善基础设施,1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退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刘庙村经历了破茧后的“蝶变”,工作组被群众称为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抓党建锻造好班子
刘庙村在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市管贫困村, 2017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262人,“两委”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创新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驻村工作组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抓党建、促脱贫”这一工作主线,真抓实干,坚持不懈,提升党建引领力,决胜脱贫攻坚战。
认真组织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每月“第一书记”讲党课,积极开展廉政教育、政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增强党性意识和组织观念。深入查摆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30余条,召开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会议61次,健全完善了“党支部议事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等20余项规章制度,为建设过硬支部打下坚实基础。制定了村党支部整改提升工作方案,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4次,制作“党员联户公示栏”、“网格分布图”和“亮化积分表”,明确了56名党员的联户责任,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惠民生拓宽致富路
针对刘庙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明显,村民收入来源单一,无村办企业,无集体经济收入等具体情况,“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工作组因地制宜,创新思路,以“第一书记”项目引领带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8年初,驻村工作组把村内道路升级改造、美化村容村貌确定为“第一书记”项目,整合筹措资金100余万元,整修路面6800余平方米,修缮改建排水沟渠2100余米,硬化路肩3900余平方米,绿化草坪1500余平方米,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村容村貌。同时争取项目资金80余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百姓大舞台、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开展“点亮小桔灯,爱心送温暖”图书捐赠活动,捐献图书1000余册,文体用品200余件,为扶贫工作注入文化内涵。协调项目资金9万元,完成了互助敬老院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鳏寡孤独者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村内一名贫困学生申报助学金6000元,圆了寒门学子大学梦。为11名下肢重度残疾群众配发轮椅,为村内10户残疾贫困户协调专项扶贫资金1万元,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修建地下输水管道800米,解决了灌溉难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协调争取扶持资金10万元,完成村庄风沙源区治理和村北生产路整修升级项目,推动了村庄生态文明建设。
促增收打好攻坚战
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要有新状态。扶贫关键在于帮助贫困群众增加“造血”功能,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己创造美好生活。工作组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工作组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平台作用,提供免费的计算机技术培训,拓宽致富渠道。成功创建市级“四型社区”,获配套奖补资金3万元,正本清源,拔除“穷根”。开设中式面点培训班,无偿培训本村及附近村民71人,提高创富能力。动员村“两委”,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余亩,发展特色种植,帮助村民就业,预期实现集体收入5至8万元。开展“第一书记喊你回家”、助力帮扶“1+N”等活动,建立帮扶助力微信群,与爱心人士建立联系,结成帮扶对子,获赠混凝土价值15万元,动员村内致富带头人反哺乡里,购置价值3万元的LED显示屏和数码电影放映设备,为村庄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干净整洁的村庄、宽敞平坦的道路、昂扬向上的面貌……如今的刘庙村处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村庄先后获得“山东省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梁山县社会治安综治观摩点” “县、镇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