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提起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该院雄厚的骨科实力,经过多年的沉淀打磨,骨科的诊疗范围逐渐扩展、学科技术越做越精,一件件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治愈、康复实例在这里上演。以骨科为龙头,医院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区域性“骨科医学中心”,让“看骨科,到二院”这句话不只在济宁市民当中口口相传,更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知晓。在扎实开展专业诊疗技术的同时,医院以持续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感。
做精做强骨科诊疗技术
为患者提供更大康复可能
2017年2月的一天,林大爷在济宁城区东外环与孟子大道路口遭遇车祸,左小腿被车轮碾过,伤口处血肉模糊,老人疼得当场失去知觉,随即被救护车送往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抢救。经检查,林大爷左胫腓骨远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左小腿远段不完全离断伤,由于伤势过于严重,谨慎起见,骨一科副主任姜汝宾建议伤口以下位置截肢,但这让患者家属难以接受,他们恳请医生尽最大可能保住这只左脚。
据姜汝宾回忆,当时患者伤口处仅剩一根血管完好,胫腓骨断端粉碎性骨折、左小腿三头肌腱断裂,保肢难度极大,在听取了患者家属意见后,他最终还是决定一试,为患者实施断肢再植。在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查评估后,医护人员迅速制定手术方案,进行清创、吻合神经血管,历经多小时救治,手术取得初步成功,转入病房继续术后恢复治疗。又过了两个月,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重建肢体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大爷的左腿伤情也在逐渐好转,到如今,距离那场事故已过去整整两年,林大爷不仅可以自如行走,还能从事一些强度适中的体力劳动,帮着子女带带孩子,这一切的好转都让他始料未及。
“本来以为这条腿以后就残废了,没想到还能治好,除了走路不敢走快,和受伤前基本差不多,真的太感激市二院的大夫们。”谈到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老人言语中充满感激之情。然而,在一位骨一科的医生看来,同事们所做的事情再平常不过,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他们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帮助患者解决痛苦。
作为骨科专业细化后设立的科室,骨一科成立已有四十余年,擅长治疗骨与关节创伤、骨折不愈合、骨髓炎等疾病。在各种复杂骨折、关节内骨折、多发骨折的诊断及微创治疗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诸如pilon骨折、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跟骨骨折等方面,科室均积累了丰富经验。据骨一科主任王斌介绍,针对pilon骨折中前、内、后踝显露情形的治疗,具有完全复位、固定牢靠等明显优势;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内外联合切口及双钢板固定,具有复位固定可靠、对肘部肌肉损伤小,提高肘关节功能的康复率,让患者痊愈后更好地回归工作、生活。
持续优化服务质量
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
如果说医术是一家医院立足的硬件基础,服务便是软实力的体现。今年,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继续强化“优质服务”建设,全院各科室以持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深得患者的认可和赞许。
今年年初,79岁高龄的曹大娘在散步途中不慎摔伤,当时便觉得左髋部肿胀、疼痛不已,一时间无法动弹、起身,随即被紧急送往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腰外伤和左胫腓骨远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由于曹大娘患高血压已5年多,加上还有4年的糖尿病史,手术条件并不理想,在与家属商议后,最终还是实施了手术治疗。手术进展顺利,但考虑到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原因,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髋关节动刚过手术又让患者很难挪动、翻身,加之患者听力下降沟通不便,都给日常护理增添了难度。
在曹大娘住院期间,骨一科护士们将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为老人翻身、喂食,在病床上解决大小便问题,帮助她完成一些功能锻炼,比如膝关节屈伸、踝泵运动,以防下肢静脉血栓,加快康复进程。日子一天天过去,曹大娘的病情逐渐好转,先是恢复运动能力,之后可以自己下地行走。在曹大娘出院时,她的老伴、今年81岁的孙大爷在医院现场写下一封感谢信,由衷表达了感激之情。用老人的话说,尽管是住院养病,但老伴觉得就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护士们的如此用心,比亲生子女都有过之无不及。
据骨一科护士长孙永丽介绍,骨折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对这类患者的日常护理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架、扶、体位摆放等动作,都要做到平稳细致,避免受到二次伤害,对于继发病症也需着重观察。同时,在患者入院时起,护士会对针对病情不同的发展变化,进行差异性的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直至其顺利出院。
为了让更多患者切实享受到优质护理服务,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开展专科护士、护理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继续推行体验式服务,让护士以患者身份体验日常护理,结合自身感受对如何改善工作提出意见。同时,医院继续完善优质服务措施,继续增大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逐步试行住院床位预约服务,解决挂号排队难题。继续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鼓励医院职工、医学生等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医联体内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让患者少跑腿,提升就医体验感。
叫响“二院骨科”品牌
打造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
依托精湛的诊疗技术和细致的护理服务,“看骨科,到二院”成了济宁百姓口口相传的特色品牌,近年来患者认可度越来越高,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地患者慕名前来就医。
47岁的余先生长年在西藏工作,2018年8月的一天,他在位于西藏当地的家中不慎跌倒,致使右肩和右髋部出现疼痛肿胀。之后,余先生被送至当地的一家医院就诊,经过检查诊断,初步诊断为右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并伴有右髋臼骨折和胸部损伤。考虑到伤病严重情况,医生建议余先生尽快接受手术治疗,否则极有可能落下后遗症。
尽管伤情紧急,身为济宁人的余先生更想找一家济宁地区的医院就医,这样更方便家人照顾。但长期在外的他对济宁地区医院的骨科实力并不了解,就在他犹豫苦恼之际,一位同事向他提了一句,“要不就去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看看吧,那里骨科还是挺不错的。”在这之前,余先生从未到过这所医院,但出于对同事的信任,余先生还是选择相信二院。来到该院骨一科,在完成相关检查后,余先生接受了手术治疗,并在住院18天后顺利出院,之后,余先生遵照医嘱定期到院复查,并坚持药物治疗,最终在今年年初顺利康复,又回到西藏继续工作。
经过多年深耕细植,医院以特色技术为先导,逐步形成了以骨科医疗特色为领衔的一大批市级重点科室,骨科诊疗水平在全市乃至鲁西南地区都居于领先水平,成立济宁首家3D打印医学应用中心,更高效地为患者提供个体性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医疗。同时,鲁西南创伤骨科论坛、市二院骨科学术会议相继举办,不断扩大学科规模和学术影响,极大地推动区域内骨科的交流和发展。
以强化骨科品牌建设、全力提升区域性“骨科医学中心”能力为抓手,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启动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三名”工程。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发展的驱动作用,着力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大做强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和医学重点专科,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区域性医疗中心,为济宁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