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一条蜿蜒流淌的千年运河,造就了一座繁荣秀美的文化古城。大运河济宁段纵贯济宁全境,元、明、清三个朝代均在济宁设督理运河河务的高官和最高漕河管理机构“运河总督河院署”。历史上济宁“公署特多于他郡”,有“七十二衙门”之称和“运河之都”的美誉。济宁这个历史上因水而兴的运河之都,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对接国家、山东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努力在山东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当标兵、作示范。
“保护好”运河文化——
文物遗存与非遗资源一体保护
玉堂酱园是一家已经有3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这家生于运河、兴于运河的企业,是大运河文化融南汇北的代表。据介绍,清朝康熙年间,苏州的戴玉堂来济宁经营酱菜,因为味甜没有市场。后转孙家经营,采用南方技术,使南北风味沟通融合,成为微甜微咸、味压江南的贡品菜。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玉堂酱菜被授予“世博百年品牌企业”。这家有历史悠久的企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大运河孕育的厚重底蕴。
这是我市“保护好”运河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计划和振兴计划,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力度、抢救性保护力度、生产性保护力度。目前,形成了以端鼓腔、鲁西南鼓吹乐、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等为代表一批大运河国家级非遗项目,以玉堂酱菜制作技艺、渔鼓、微山渔家虎头服饰、梁山武术等为代表一批大运河省级非遗项目,以夏镇八景的故事、微山湖歌谣等为代表一批大运河市级非遗项目。
同时,我市大力加强对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水平建设南旺分水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大运河济宁段古运河道本体、水工设施以及沿线文物古迹遗存进行全面调查、勘探、拍照、测绘、收集整理,建立了完整的历史档案资料,清理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古遗址7000多平方米、河道6万平方米,对禹王殿等5个古建筑群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和油漆保护,建设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对运河沿岸的东大寺、崇觉寺铁塔、太白楼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有效保护,南旺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顺河东大寺、金口坝、伏羲庙、太子灵踪塔等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好”运河文化——
价值阐发与研究推广一体推进
薄纱般的幕布后,一位老先生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唱起了老运河的传说故事,伴随着昏暗的灯光,仿佛时空倒转了千年……琴声一转,舞台上渐渐出现了饭店的招牌、街头的皮影戏、叫卖的小商贩、身着西域服装的外来商贾,街头围观的小杂耍表演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观众眼前,再现了当年运河码头热闹非凡的情景。这是大型运河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的演出现场,这些历史情景重现,让济宁市民似乎重又找寻到了运河文化的根脉。“这部风情剧就像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回到过去,穿梭在老济宁千年的繁华之中。”观众小汪告诉记者,身为“90后”,他虽然知道这里是运河之都,但对运河历史却了解不多,“这部剧简直就是历史教科书。”
为更好地传承运河文化、服务群众需要,我市依托“运河之都”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一批文艺精品:创作了大型现代戏《微山湖》、大型山东梆子新编历史剧《运河老店》、大型运河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舞剧《忠义水浒》等经典舞台作品;推出了《微山湖上端鼓声》等小型精品剧目;推出了《白英治水》、《运河女人》等优秀剧本,其中,《圣水河的月亮》、《运河老店》、《河都老店》和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分别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以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中国豫剧节“优秀剧目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文艺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
精心开展文化活动,高规格举办了“大运河流域曲艺学术交流展演及研讨” “中国首届运河故事非虚构写作征文大赛” “千年运河曲声扬”曲艺汇演等文化活动,着力提高济宁运河文化影响力。
精心实施研究推广活动,专门成立了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做好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小志愿者联盟,向大运河沿线和全国青少年发出做大运河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的倡议。开展运河文物和民间传说征集活动。
“利用好”运河文化——
文旅融合与文经融合一体推动
做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文章对利用好运河文化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围绕打响“运河之都”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跨界融合,形成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还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鲁风运河”全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核心区。整合微山县、鱼台县、太白湖区的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微山岛景区、南阳古镇景区、孟楼湿地景区、太白湖景区等5个景区,启动了微山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投资62亿元的济州古城文化博览园项目开工建设,将打造“以济州古城为平台,以运河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古城;围绕“运河文化长廊”建设,规划重建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正在积极推进;济安台古文化街区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规划方案编制,将同步挖掘老运河、越河底蕴,建设古文化旅游街区。串联运河文化景区,将运河历史、运河风情、运河民俗等元素融入研学旅游业态,打造研学旅游“济宁样板”。启动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1311工程,推进环微山湖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带和大运河黄金旅游水路“一带一路”建设,培育10大特色小镇、壮大30个旅游特色村、创建10大康养游基地、提升100个研学旅游示范点。推出儒风运河休闲之旅、水浒运河探访之旅、微山湖乡村休闲之旅等15条运河旅游线路,不断丰富“运河之都”品牌内涵。
济宁因运河而美,因运河而富。在积极践行发展新理念的今天,运河文化如何为高质量发展聚合新动能?我市通过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突出抓好儒家文化与运河文化融合,依托曲阜“三孔”等世界文化遗产,鲁故城、明古城、孔子诞生地尼山、孟子诞生地九龙山等大遗址,高标准建设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深入实施三孔彩画及古建筑维修、尼山孔庙环境整治及彩画工程,积极推进馆藏青铜器、纸质文物等文物修复项目。重点推进尼山圣境、曲阜文化国际慢城等一批牵动性文旅项目,其中,泗水泉林泉群等2个项目列入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尼山圣境等2个项目列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名录。目前,尼山圣境一期建成开放,孔子博物馆开馆运行。大力实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工程。深入挖掘儒家文化,全力打造研学旅游目的地、研学旅游基地、研学旅游主题营地、研学旅游课堂为一体的“1+3”研学旅游特色产业集群。“研学旅游”入选山东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了研学旅游“十百千”工程,开通“游读济宁,体验圣地”高铁专列,推出28条直达研学游基地的景区直通车线路。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秘书处设在济宁。先后与俄罗斯塔甘罗格市、印尼孔教总会等建立旅游交流合作关系。结合“东方圣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推出文化圣地体验游、国学经典研学游、运河微山湖休闲游等102类“游学合一”研学旅游线路。曲阜市成功入选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三孔景区获“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儒学经典游学之旅”跻身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十大游学精品线路。2018年接待研学旅游团队游客达到100.2万人次,实现研学旅游消费3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