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9日
第01版:

一声“书记”一生情怀

强化党建统领 推进双基工作

——追记微山县高楼乡渭河村党支部书记孙茂东

■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郑微

“幼儿园装修了吗?水街北岸的路施工了吧……你们要拿群众当自己的亲人对待!”直到生命的最后,孙茂东用尽气力给村“两委”干部留下最后的嘱托。气力虽然微弱,却饱含着满心的眷恋不舍和未完成心愿的遗憾。送别当天,父老乡亲眼含着泪水、踉跄着脚步,一声声“孙书记”叫得人心里颤抖。

一生58载,为村里奔波18年,孙茂东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却用忠诚与无私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坚守初心 对党忠诚的好书记

2002年6月,经全村党员群众推选,孙茂东当选了渭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不辜负党员群众的这份信任,他卖掉了家里生意好、来钱快的水上运输拖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党的事业中来。当时这件事遭到家属王霞的强烈反对:“你干书记、干工作我支持你,但你不能把营生都卖掉了!闺女、儿子都没有成家,这个家以后怎么办?”孙茂东耐心劝导:“老少爷们选我干书记,我就要把工作做好,不能光考虑自己,我要让全村都过上好日子!”

一直以来,渭河村从事湖上运输业、水产捕捞业的党员数量较多,常年漂在运河上,一年也回不了几趟家。孙茂东多次召开支委会,反复讨论商议,创新实施了流动党员“三建四联五帮”模式,构筑“水上红线工程”,规定“七一”为流动党员的回归日,鼓励流动党员回村参加党内生活。先后在江苏盐城、山东东营等地设立流动党员党小组,在运输船队上设立流动党员活动室,解决了流动党员村里管不到、驻地无人管的问题,实现了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船行千里不迷航。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到渭河村调研时,曾高度评价:“微山湖上有渭河,党的工作经验多,船行千里心向党,不惧征程有风波”。

工作上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认可和肯定,孙茂东并没有因此骄傲停步。他召集村“两委”商议投入150万元,新建一艘高标准办公船,建设湖上党群服务中心,集党员活动室、代表活动室、服务代办室、文体活动中心等功能于一体,壮大党的阵地建设,让党旗在微山湖上高高飘扬。如今,这艘大船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微山湖红船”,在“红船”引领下,党员住家船头挂党旗,群众住家船头挂国旗,成为微山湖区一种时代新风。

善谋发展 实干创业的领头雁

渭河村民最早是在湖上漂泊,居无定所,日子过得很苦。孙茂东上任后,常说:“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要想富,就得甩开膀子干!”

渭河村一直就有水上运输的传统,但多数使用水泥船,吨位小、竞争力差、收入不高。通过调查,孙茂东了解到大多数渔民缺资金,无法购买新船、扩大经营规模。为此,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帮助运输户协调贷款,聚集村里养殖大户闲散资金,一举解决运输户缺资金难题,水上运输业迅速发展,村民们购置的运输驳船和拖头越来越多。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孙茂东提议成立微山县兴渭航运公司,选聘专业经理人管理运营,将在外从事运输的村民纳入到航运公司中,既增强了公司在航运业中的竞争力,又能及时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现在成为全乡航运业的支柱企业。

渭河村过去养殖主要是四大家鱼,经济效益低。为了破解养殖难题,孙茂东大胆尝试引进大闸蟹养殖,村干部率先示范并获得成功,群众们看到可观的收益,坚定了养殖大闸蟹的信心。2008年,渭河村联合周边的3个村成立了养蟹专业合作社,注册“八条腿”“江北第一湖”等河蟹商标。目前,全村养蟹水域面积达到7000余亩,养殖场成了村民们的聚宝盆。

退养还湖政策实施后,孙茂东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让群众了解压缩网围面积既是为了维护大湖生态,也是为了规范养殖、提升效益。同时,孙茂东看准了渭河村丰富的原生态湿地和淳朴的渔家文化资源,顺势引导村民转型发展,萌发了“船船相连,做实水街”的想法。为打消村民顾虑,孙茂东带领村“两委”研究出台奖励政策,先发展旅游的每家给予5000元扶持资金。后期,群众看到水街建设初具规模,纷纷把住家船从自家池塘迁到五段河,开办渔家乐、民宿饭店,“微山湖渔家水街”的旅游品牌逐步打响。现在渭河村已是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景点,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孙茂东的带领下,渭河村从原来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现在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近百万。孙茂东带领着全村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步步趟出光明大道。

心系群众 为民尽责的贴心人

“有事找茂东!”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老百姓对一位基层共产党员最大的褒奖。无论黑天白夜,无论大事小情,只要群众找孙茂东,都是随叫随到,随到随办。2013年3月,31岁的村民姬保霞身患直肠癌,辗转多家医院,大小六次手术,病情非但未见好转,还欠下十余万元的外债。当夫妻二人回村准备后事时,孙茂东发动全体村民集资约2万元,为姬保霞申请了大病救助,并介绍她到北京466解放军医院救治,最终手术取得成功。

为帮助贫困群众,孙茂东和村“两委”商议决定对村里贫困户实行特别救助政策,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业、旅游业,党员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逐步提高收入水平,不让一个人掉队!2015年底,渭河村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贫困户年收入高于国家和省定脱贫标准。

“对村集体资金,我们要节俭,村民的花销我们也倡导节俭,特别是在红白喜事上”。为破除红白事大操大办,村里成立由孙茂东任会长的红白理事会,结合村情统一宴席标准,2餐变1餐,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这些年村里搞建设,只要村干部和党员能干的,从来不请工程队。孙茂东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自己动手,铺设石板路、硬化堤埂、种植绿化树木、安装路灯、悬挂霓虹灯带,建设湖上百姓大舞台和文化长廊,架设5座钢架过河桥和一座钢结构码头。几年下来,渭河村这个偏居大湖一隅的小渔村面貌焕然一新。

恪尽职守 鞠躬尽瘁的好干部

2019年11月,孙茂东查出患有胆管胰腺癌,在北京住院16天。出院后,医生千叮万嘱要回家静养,不要工作,但忙惯了的孙茂东哪能闲得住?为了村里的事,他跑乡里,跑县里,一直没闲着。

新冠疫情爆发后,孙茂东深知疫情就是命令,2020春节前夕就带领村“两委”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通往渭河村的水路众多,孙茂东带领村干部用船只封堵各条水路,只留一条主要河道设卡值班。“疫情不灭,决不收兵”,孙茂东坚持值班值守,每天都到村里的小超市和群众家中了解情况,联系乡里、县里筹措粮油蔬菜,保障群众生活。面对村里在外返乡人员众多的实际,孙茂东经常开着小船,挨家挨户上门排查人员。

疫情防控期间的连续作战透支了他的身体,铁打的汉子也熬不住了。去济南住院期间,孙茂东瘦得不到60斤。几位村干部去看他,身上插满管子的孙茂东还是放心不下村里,听的说的还是村里的事情。生命的最后几天,孙茂东坚持要出院,家人和村干部都不肯,他恳求说:“我是支部书记,让我再回村看看乡亲们。”回村后,他用最后的气力坐着轮椅把村“两委”干部叫到党旗雕塑下留下最后的嘱托。

青山不语,浩荡碧波。孙茂东用生命践行一个党员的初心使命,渭河村群众不会忘记,八百里大湖不会忘记,他的先进事迹注定在湖区百姓心中留下不朽丰碑。

2021-03-19 强化党建统领 推进双基工作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64953.html 1 一声“书记”一生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