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8日
首页
第01版:

让贫困群众顾家挣钱农活三不误

——泗水县高峪镇扶贫车间的有益探索

■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刘淑燕

一大早,泗水县高峪镇马庄村的王平把孙子送到学校,就骑着电动车来到了镇扶贫车间。她坐在操作台前,左手把裁剪好的布料放在缝纫机下,右手轻轻按动缝纫机,几秒钟的功夫,一只玩具布料就缝好了。

“以前在家专职接送孙子、照顾病号,全家人靠着2亩地生活,别提多困难了。也想到厂子里找个活干,但工厂都按点上下班,我还得照顾生病的丈夫,接送孙子,时间靠不上。”王平边干边说,“一个多月前听邻居说镇扶贫车间招人,时间自由,我就来报名了。在这里干活不耽误接送孩子,方便照顾家,休班的时候还能种种庄稼。”

2018年,高峪镇利用扶贫资金500万元,镇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4200平米高标准框架结构车间,招引大型玩具加工企业——凯特玩具入驻开工,带动就业近300人,其中贫困户24人。建成后的扶贫车间由乡镇统筹管理,产权和租金收益归集体所有。在高峪镇扶贫车间,像王平这样的工人还有很多,大多是高峪镇周边村庄的家庭妇女。“王平之前有缝纫基础,所以上手很快,才干了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很熟练了。”扶贫车间负责人王清介绍,王平这样的熟练工一个月可以拿到四千多块钱。“针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工人,我们安排专人进行培训,工资实行‘补贴+绩效’,每人每月也能拿到1500多块钱。工作稍微熟练后,每个月都能拿到2000块钱以上。”

伴随着人才、技术、资本向农村回流,“扶贫车间”逐步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泗水县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企业发展需要和贫困群众就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山区创办“扶贫车间”,既节约企业投资成本,又给贫困群众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解决了贫困群众养家与务工不能兼顾的问题,走出了一条企业降低成本、农户增加收入的双赢路子。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1734.5万元,建设了10个扶贫车间,吸纳了一千多人就业,带动了上千名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增收。

就业车间主要对一些农产品、手工艺品进行初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就业门槛低,让贫困户摆脱时间和地点的束缚,解决贫困人口因年老体弱、在家照料孩子无法外出就业的难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以前没工作的妇女有事干了,说闲话、站街头的少了,收入增加了,大家既是邻居又是工友,上下班一起来回,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了。考虑到部分贫困妇女照顾家庭的需要,扶贫车间对时间要求宽松,实行计件工资,贫困户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分配工作时间,工作之余不耽误照顾家,休班时候还能种种地,真正实现了顾家、挣钱、农活三不误。针对个别贫困户无法离开家庭,扶贫车间还将原材料送到贫困户家中,加工完成后由扶贫车间上门回收,贫困户足不出户便可实现收入倍增。

2019-04-08 ——泗水县高峪镇扶贫车间的有益探索 1 1 日报 content_648947.html 1 让贫困群众顾家挣钱农活三不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