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管理”对干部干事创业有促进作用,但一些地方和部门重“痕”不重“绩”,一些干部留“迹”不留“心”,结果是把痕迹留在纸面上、影像中以及形形色色的表格里。有的“痕迹管理”还十分繁琐,出现形式主义倾向,引起干部群众的反感。近日,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各地各部门都应力戒形式主义的“痕迹管理”,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让他们集中精力干好工作,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干好工作,需要追求动机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动机再好,如果效果欠佳,那也不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当形式主义的“痕迹管理”让基层干部怀着抵触心理疲于应付、对实际工作并无真正促进作用时,那些“痕迹”也就失去了本来意义。“痕迹管理”是考核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要真正用好,就必须重痕迹更重效果,不能搞成形式主义,不能让可有可无的事耽误为民造福的事。如果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留下各种“痕迹”,不仅会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其大量精力,还会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工作进行考核是必要的,但必须明白考核是为实际工作服务的。工作要实,考核也要实,必须以考核之实推动工作之实,而不能让人为了应付考核而“采华名,兴伪事”。考核并非设置的条目越多越细越复杂越好,而要实事求是、科学精炼,以促进工作、推动落实为原则,切不可掉入形式主义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