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部分地区、单位党组织的信仰教育相对薄弱滞后,甚至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有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讲党课,照本宣科念文件,轮流表态,便完成“任务”;有的热衷于搞形式,满足于穿红军装、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等外在形式,不注重探求其中的理想信念,有的甚至借机游山玩水、公款旅游。这样的“信仰教育”,不仅不能让党员干部坚定信仰,反而会破坏党组织在干部、群众中的形象。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任务。信仰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必须大力整治并坚决克服的痼疾,可以在四个方面着力。
首先,紧密结合实际,直面问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能不加消化、囫囵吞枣,搞口号式、机械式传达,上下一般粗,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地区、部门)的工作实际。领导干部讲党课不能只讲“大道理”“文件话”,要结合受众实际,多讲亲历“小故事”,多说“家常话”。
其次,用真实、实在的情感体验来“唤醒”信仰。当前,“唤醒”信仰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唤醒”初心。信仰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国梦”,在创新形式的基础上深化情感体验。信仰教育需要富有感召的思想力量,创新教育形式,深化情感体验,结合党员干部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个人实际,激发对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世界大同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激发以身许党、以身报国、以身为民的政治勇气和浩然正气。
再次,引导党员干部建立关于信仰的理性思维。立足当下,立足自身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找准个人定位。引导党员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工作、看待和分析问题,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最后,信仰教育不能避谈“美好生活”、轻视“日用”。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先贤追求的“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忽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商务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张志刚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广义的职业农民,是指农业全产业链中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从业者。而通常意义上的职业农民,则是指经营规模比较大的农产品直接生产者,主要是家庭农场主。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职业农民,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农户,其特点如下:
面对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新型职业农民高度依赖社会分工,面向广大市场开展生产经营,而不是自给自足。作为市场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有成本核算意识、品牌塑造意识和市场风险意识,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还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
经营规模比较大。特别是在农产品流通、服务和加工领域,从业者的经营规模很大,甚至可以比肩跨国公司,足以使生产成本降到产生市场竞争力的程度。从我国现实出发,将粮食生产的平均家庭经营规模(约10亩左右)定义为现在的8至15倍比较合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个规模可以逐步增大,但蔬菜、水果的生产适度规模可以小一些。
依托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从国际经验看,在大部分农业生产领域,“巨型合作社+专业化家庭农场”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此模式一方面会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能让群体分享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在农业发达国家,如果没有这种机制,一般的家庭农场经营者也难以维持生存。
越来越多地采用环境友好的技术从事生产经营。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比重一般不超过10%,但大多都重视环境友好技术的利用,并确保大宗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与政府和农业科研机构结成“金三角”。农业生产经营系统、农业科研机构和政府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性支撑结构,三者结成良性互动关系。未来,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主体,而农业科研机构和政府会帮助职业农民获得适用技术、降低各类风险、稳定市场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国英
(满涛 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