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7日
首页
第03版:

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长利

马克思主义具有颠扑不破的真理性,闪耀着穿越时空的真理光芒。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验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勇于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分析、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科学的立场与方法。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结合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具体实际,习近平总书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之间的深刻辩证关系。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宗旨。《共产党宣言》写到: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物质前提。恩格斯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初步回答了关于发展本质、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等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实现共产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想目标。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是其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就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样肯定了共产主义是其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江泽民指出“经过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过一个漫长历史时期的艰苦奋斗。”胡锦涛进一步强调“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前提,没有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解二者关系,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意义重大。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置身于伟大的新时代,我们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的信念和勇气,担当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2019-04-07 1 1 日报 content_648844.html 1 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