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薛海波
走进嘉祥县金屯镇贾楼村,街道宽阔,环境整洁,道路两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展板和文化墙内容丰富,色彩明丽,彰显出贾楼村的勃勃生机。作为贾楼村村党支部书记,杨连祥立足该村实际,以行动诠释责任,以作为展现担当,带领贾楼村迈出了跨越发展的新步伐,如今的贾楼村已从一个信访不断的后进村变成和谐文明村。
“若问鸟儿为什么唱得那么动听,因为它心里念着土地;若问党员为什么笑得那么温暖,因为他心里装着百姓。”用这样的歌谣表达贾楼村280多户村民对杨连祥的评价,应该是恰当的。
贾楼村位于嘉祥县最南端,位置比较偏,上世纪90年代时还是空壳村,多年来都没个完整的村班子,样样考核都是全镇倒数。当时的管区书记找到杨连祥,劝他回村当书记。那时的杨连祥“下海”和朋友一起承包工地上的电器工程,除济宁市本地外,他还经常带工人去威海、新疆等地干活,村里有不少人跟着他打工,可以算是村里的有钱人。“说句实话,当时我是真不想干,工地上的活儿还忙不过来呢。但是回头想想村里多年来一直原地踏步,心里又很不是滋味。管区书记说了,让我先干上一段时间,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完善完善,把班子建起来,等各项工作上了路,到时候想走的话再商量。”杨连祥说,自己毕竟是个党员,村里有难处找到了自己,这个时候就应该站出来。
2015年夏天,杨连祥担任贾楼村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决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道路问题。杨连祥告诉记者,以前的贾楼村全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然而村集体没有收入,也就没钱修路。杨连祥把班子建起来后,开会动员、对上争取资金,终于筹集到17万多元,高标准硬化了760米的进村路,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此后他又垫资4万多元,为村里修建了广场、安装了路灯。
解决了道路问题,就要解决村民吃水难得问题。贾楼村水质差,井水只能洗衣服浇地,想要吃水就得去三四里,甚至十几里外的地方拉水,所以,村民家中都有两三个大水桶,而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只能靠亲戚邻居帮着捎桶水,都不舍得喝。杨连祥说,每当看到村民们吃水困难,他都下决心要让村民吃上自来水。经过多次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终于争取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这次项目总投资14万元,彻底改变了贾楼村有史以来不通自来水、祖辈从附近山上拉水吃的历史。
现在的贾庄村,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村里主街也进行了美化。村里还改建完成了“两委”办公场所,并配套建设了村民活动场所,农闲时村民们有地娱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贾楼村是个农业村,现有农业用地140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大多数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传统种植业,抗风险能力差,收益低。
为增加村集体收入,2016年年初,杨连祥开始清理三资。当时的贾楼村有60多亩的路边、河堤、坑塘,多年来被村民占用,以至村集体一分钱收入没有。他通过先招标后清理的方式,对路边、河堤、坑塘等重新招标、拍卖后,留出半个月的时间让占地村民清理附着物。没想到,杨连祥的做法不但没有得到村民的支持,还被村民实名举报到了镇里。“当时,我去那位村民家里做工作,可是那位村民不但不理解,反而说自己有合同,可当让他把合同拿出来的时候,他又拿不出来。我便告诉他,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把河堤的树卖掉,村里就亲自清理。看着村里动真格的,那位村民也抓紧联系买家,在期限前清理干净了。”三资清理后,村里重新发包,村集体每年增收1万元。
为带动村民致富,杨连祥引进诚和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规模流转土地260亩,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如今的贾庄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的突破,也让村民尝到甜头,尤其是精准扶贫对象,既能得到土地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就业,从事除草、捕虫、运输、灌溉等工作,从而有效推动了村强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