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旭 王婷婷
本报通讯员 曹珂 王树郁
“现在咱小区的环境这么好,生活配套设施也齐全,还设置了专门的晾晒场地,我们社区里的人都说还是我们的带头人有眼光,带着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在太白湖新区许庒街道常利村,居民赵大叔乐呵呵的告诉记者,随着新区的发展,常利村周边的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居民生活越来越便利,原先地处城郊的村庄华丽脱变成了新区黄金地段的优美社区。看着眼前的“好日子”,居民们止不住的夸赞“带头人”有眼光。而让居民们交口称赞的“带头人”,就是许庄街道常利村党支部。如今,这个拥有78名党员的支部在社区群众中竖起了口碑、立起了标杆,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围绕在党组织周围,让“老支部”焕发出新生命。
时间拨回到2009年,太白湖新区的建设进入起步阶段,地处许庄街道核心区的常利村面临着拆迁改造的阻力:搬上了楼房,我们的农具、粮食往哪儿放?补偿标准能执行到位不,俺们吃了亏咋办?回迁房能按时交房不,可不能耽误俺娃结婚……村民们的担心让拆迁工作陷入停滞,谁也不愿意先签字。“这是关乎咱济宁发展的大事,也是咱们村民变成市民、村居变成社区的好事,我们党员先签字,要是吃亏我们先吃。”关键时刻,常利村的党员们站了出来,率先签字、率先交房,打消了村民心中的疑虑;组成党员先锋队带头评估测量,公平公开的态度让群众竖起大拇指。仅仅45天,常利村就完成了拆迁工作。2011年,村民们喜迁新居,水电气暖让生活便利再上一个新台阶,配套规划的晾晒场地让农具、粮食有了去处,彻底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而对常利村的党支部来说,搬进社区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摆在眼前的局面并不乐观:多年的生活习惯难以扭转,社区里满是柴禾堆、垃圾堆;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甚至还有居民养起了鸡鸭大鹅……村党支部再次动员起来,党员分配到各个单元,带头清理杂物打扫垃圾;组成巡查队,对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劝导。一番工作下来,小区干净了、环境美化了,谁的门口有点垃圾都不好意思了。“党员们就是咱社区的主心骨,咱们居民就跟着他们往好日子奔。”居民们都这样说。
“这几年,我们把返乡学生、退伍军人等纳入党员后备力量,优化支部年龄结构。老党员带头、新党员挑梁,让党组织发展后继有人。”在常利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党支部成员、组织委员张智良自豪的告诉记者,村党支部目前50岁以下的党员占比近8层,一大批年轻人被吸引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建蓬勃发展。在日常工作中,老党员将丰富的基层经验传授给年轻党员,年轻党员则给老党员们提供新形式下的思维碰撞,“前浪带、后浪推”的模式让基层社区党建一浪高过一浪。
党组织的强弱不在与党员数量的多少,更要看能不能把党员们团结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在常利村党员活动中心,一本本党的章程整齐排列,“灯塔——新区党建指挥平台”在电视屏幕上远程相连,随时调阅信息;每月5号的主题党日上,新老党员共聚一堂,给社区的大事小情提供交流平台;实行了党员量化计分制度并进行公开,督促党员们在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管理等方面以身作则,村党支部定期评选优秀党员,进一步激发党员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居民们日常接触到的就是我们这些基层党员,可以说,我们的日常表现就决定了居民们对党员的观感。保持一个良好的党员形象,为社区群众树立榜样标杆,让群众们看到党员的作用,在社区形成党群携手、共赴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围,这是我们作为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前进方向。”张智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