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黄浩 董晨
2019年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奋进年,也是巩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提升年,南苑街道从总体发展定位出发,本着“科学实用全覆盖”的原则,对辖区内进行了科学定位和整体规划,清垃圾、清沟渠,美化、绿化社区道路,补种绿植,这在“健康小镇、活力南苑”区域特色发展全面起势的南苑街道,是一件“民生大事”。为了建成一个群众满意、绿色宜居、都市文明、医养结合的康养生态区域化中心,一场生态文明建设大戏拉开帷幕……
生态优先,
居民畅享城市发展“绿色福利”
南苑街道联手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南池公园湿地,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街道精心打造了党建文化长廊、传统道德文化长廊。引资320万元对运河高架桥下三角地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高架桥下的绿色公园,在辖区项目城建日新月异的今天,有效利用拓展了居民生态休憩空间。
“早上到公园晨练,上午在小广场看孩子,晚上到公园散步。”和过去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不同,如今走出家门逛公园、绿地广场正在成为张阿姨的新变化。“以前附近没有这些场地,就懒得下楼了。现在活动的地方选择性很多,到处红花绿树,还有健身器材,太方便了。”
转型升级,
小区绿化问题难点“华丽变身”
水景园社区充分发掘“边角料”的潜力,在绿地当中开辟出几条小径,人们能够从绿地中穿过;设置一些连椅和公共空间,让居民能够在此停留、休憩;不断增加小区内植物的丰富程度,布置一些齐身高的花坛,亲近人与植物的联系;设置一些宠物粪便收集箱,用于堆肥,以更好地促进绿地生态循环等。这样一来,不光守住了绿色底线,也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了居民的绿色活动空间。
绿化面积不足、裸露地面过多、功能不全、疏于养护和管理,是过去很多地方老旧小区的“通病”,绿化基础“先天不足”。后来又经历了随着小区用地的紧张,花坛拆掉变成了停车位,居民们更是无处休闲娱乐。
春风送暖,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对住宅小区的安全、管理秩序、设备更新都给出了明确目标。除了这些在解决老旧小区诸多“刚需”问题的同时,也兼顾绿化的改造升级,彻底清除死树、枯枝、病株、残株;不定期清理草坪、树木的白色污染,花坛、绿地、树穴内的垃圾杂物;对私搭乱建、乱围乱种等侵绿占绿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对行道树、绿篱、草坪等需要补植补栽的做好登记造册并及时对接物业进行补种。让“绿意”不再是老旧小区的“奢侈品”,而是提高大家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