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暖暖的夕阳照在东李村村委前的广场上。这边的百姓大舞台上,工作归来的妇女们欢快地跳起了广场舞,一位位神采飞扬;那边的健身器材上几位老汉拉起了单杠,依然精神矍铄老当益壮;旁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孩子们开始了经典诵读,清脆的童音飘荡在村子的上空……这是记者近日在汶上县寅寺镇东李村看到的场景。村容整洁产业旺,黄发垂髫乐无央。这是现在东李村最真实的写照。可在两年前,这里却是全县有名的薄弱村、空壳村和后进村。是什么让这个村短短两年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李。汶上县寅寺镇东李村有11个村民小组,506户,2026人。其中党员56人,精准扶贫户27个。人多、村大,村情复杂,以前是出名的薄弱村、空壳村和后进村。2017年4月份以来,汶上县委宣传部、县邮政公司驻寅寺镇东李村工作组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按照“抓党建促脱贫”任务目标,围绕群众所需所盼,坚持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助力精准扶贫。“今年蘑菇的价格不错,收入肯定比去年高!”在东李村村南头的大棚里,村民李明臣对记者说。在村里帮扶下,他包下几座大棚,不仅实现了自己发家致富,还雇佣了村里几个贫困户,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产业振兴是富民强村之路。”东李村党支部书记李争光告诉记者。他们结合村里实际,实施了“破零扶强”工程,运用“强村十法”,做活土地文章,群策群力发展富民产业。采取“支部+合作社”模式,推进土地流转,实行土地托管,村集体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目前,发展规模经营1000余亩,主要种植五彩辣椒、特色高粱、地瓜、牛蒡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60余亩废旧窑场、50亩废弃坑塘整合利用,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投资40万元,引进香熏炉工艺品加工项目,村集体占股,与外贸公司合作,实现订单产出、产品出口、产业富村。引入北京客商投资500万元,打造精品采摘园,发展生态乡村游,项目正在实施。美丽乡村,善治善美。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村里投资20多万元,利用村委东侧一闲置院落,建设了300余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变”、“和”、“兴”为主题,打造了成就展厅、“家和万事兴”展厅、家风家训展厅、宣讲厅、文化活动室等。成立了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文明传播、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讲座、生动活泼的文艺演出、深入人心的儒学课堂、形式多样的美德评选等系列群众感兴趣、参与性强的活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红色殿堂、精神家园、服务平台、百姓之家”。东李村充分利用村里李氏祠堂、刘氏家祠,打造了乡村村史馆,集村史展、乡村记忆实物展、家风家训展于一体,培育良好家风。开办了“第一书记讲堂”,讲好乡村故事,弘扬农耕文化,传播党的好政策。成立了东李村五老协会,把德高望重的老者、心系故土的有识之士、道德模范、乡村教师、经济能人等有助于乡村治理的群体,吸引到乡村治理中来。拓展O2O便民服务功能,聘请乡村法律顾问,成立法律诊所、“和为贵”调解室,提升服务效能,促进社会和谐。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社会新风。民生为本,村容改造。东李村立足村内实际和群众所需所盼,坚持民生为本,启动实施了第一书记项目。采取上级政策扶持、第一书记项目资金、村民自筹等方式,启动实施了办公场所改造、文化广场建设、百姓大舞台建设、村中心大街改造等工程。疏挖下水道1200余米,安装路灯60盏,大大改善了宜居环境。投资5万元,充实了办公家具,大大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协调资金20多万元,打通了村民盼望30多年的“民心路”。脱贫攻坚,一个不少。工作组积极用好各类扶贫政策,为贫困户送惠农政策、致富信息、技能技术、脱贫项目,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和造血能力。积极救助困难儿童,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总价值达1.8万元。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24场次,让万余群众家门口饱尝文化盛宴,投资60万元,建设四处无公害蔬菜大棚,打造家门口扶贫基地。发展柳编、竹圈、竹篮等手工艺品加工,打造身边的扶贫车间,可吸纳就业70余人,每年增加农民收入10万余元。开展送金融、送医疗、送文化、“牵手关爱”、“金晖助老”、“金秋助学”等活动,让更多爱心力量与贫困群众精准对接。目前,全村27户精准扶贫户全部实现脱贫。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东李村的发展历程,东李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样板。美在东李,善治善美。相信东李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刘项清 通讯员 胡克潜 赵爱红 徐洋洋 摄影报道
党员承诺
政策宣讲
经典诵读
特色产业
蘑菇种植
家风展厅
香炉加工
体育健身
幸福童年
欢快舞蹈
深入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