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星灿
杜玉珍从小就与山东梆子结缘,凭借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对艺术的孜孜以求,上台不久渐入佳境,迅速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从艺的三十多年里,杜玉珍挖掘、整理、排演了几十部戏,其中有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2017年,她主演的大型舞台剧《孟母》,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杜玉珍说:“《孟母》成功立项后,我们组织原班人马到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演出,一方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山东梆子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演出后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些学生激动地说:‘没想到山东梆子还能演出这么高大上的戏,没想到山东梆子唱腔这么美。虽然演出结束了,但是棒子锣鼓的声音依然萦绕在耳边’。”
在前不久的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中,《孟母》入围前十名,荣获“优秀剧目”奖,杜玉珍获得“优秀演员”奖。为传承山东梆子,《孟母》的排练和演出,实行的是AB角制,带动了青年演员受到锻炼,相互促进,实现了传、帮、带。
杜玉珍是一个优秀的继承者,更是一个出色的创新者。山东梆子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声腔素以高昂激越著称,被誉为“舍命梆子腔”。杜玉珍运用一切可用的艺术手段,去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剧本台词到唱腔板式,从人物造型到舞台动作,从音乐伴奏到道具灯光,都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探索舞台人物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唱腔设计上,她从不一味用高亢激昂博得观众的掌声,而是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唱腔高亢中不失细腻,阳刚中不失柔美,可谓山东梆子戏中的“婉约派”,唱出了自己的风格,更唱出了新时期山东梆子的味道。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杜玉珍更看重了新时期山东梆子的传承和发展。2014年9月,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联合山东青岛艺术学院,成立了济宁市山东梆子传承基地,杜玉珍每周的一、三、五都会坐上公交车奔波二三十里,到位于唐口的济宁市山东梆子传承中心,向学生传授山东梆子唱腔技巧以及表演技艺,每段唱腔、每个动作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示范,对他们的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循循善诱,连一个眼神都不放过。
值得欣慰的是,几年下来,传承中心的20名学生,经过学习磨炼,已崭露头角,相继排演了《三省庄》《打金枝》《老羊山》《打銮驾》《两狼山》《昭君出塞》《打神告庙》等一系列山东梆子传统剧目,相继组织了每年一度的专场汇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山东梆子《两狼山》,在第十三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人们看到了山东梆子薪火相传的希望。
新年到了,杜玉珍说,要把自己掌握的经典剧目、折子戏、唱腔,都制作成影视资料,放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继续创作以《孟母》为代表,更具济宁文化元素的剧目,推动戏曲艺术形式紧跟时代向前发展。
本报记者 刘传伏 摄影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加快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市委宣传部牵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文化名家推荐选拔工作,经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积极推荐、层层选拔,专家评审委员会集中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29名济宁文化名家。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在《济宁文化名家访谈》专栏陆续刊出特别报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敬请广大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