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泽宇
近年来,嘉祥县卧龙山街道结合新情况、开拓新思路,在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大胆启用年轻干部,各项工作呈现新气象。让我们一起看看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鲜事”。
修好路 有坦途
“叮铃铃,叮铃铃······”天还没亮,嘉祥县卧龙山街道杜庄服务区书记袁帅便爬起床。对他来说,这样的作息是常态。“成为一个服务区的‘当家人’,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敢不严阵以待。”袁帅笑着说。
1990年出生的袁帅,工作作风稳健扎实,这与他8年的农村工作经历密不可分。从大学生村官到包村干部,再到服务区书记,袁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
袁帅对村里工作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处在一个大好的时代,又是一个能干事的年纪,想干事就一定能成事。村庄工作头绪繁多,要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儿,和艰难险阻死磕到底,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杜庄服务区的高海村原来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后进村,村里的路大部分都是土路,下雨天根本没办法出门,村民们叫苦不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袁帅决心带领村“两委”班子一起改变现状。在向村民集资募捐的过程中,他们遭到了村民的不理解,“修路就修路,凭什么要让我们交那么多钱?”“我家庭条件困难,拿不出钱。”面对扑面而来的质疑,袁帅带领高海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针对不同问题拿出不同解决措施,同时积极对接上级财政奖补资金,大大减轻村内财政压力。最终,高海村的7条大街、15条胡同全部完成硬化,硬化长度近10公里。
杂物清 环境净
“孩子,这是大娘养的鹅,把它送给你,大娘喜欢你这个小伙子!”这温馨的一幕近日发生在嘉祥县卧龙山街道宋楼村一位村民家中。这位被大娘“赠鹅”的小伙子叫张守敬,是卧龙山街道杜海服务区的书记。
聊起给他送鹅的大娘,张守敬不禁回想起两人第一次见面。那天他准备去劝说大娘将家中堆放的劈柴都卖掉,这些劈柴堆放在路边,对村内人居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虽然之前已经有同事告诉他,这位大娘“不好惹”。但他仍然没想到,连家门都没进去,他便被大娘赶了出来,“你们这些干部别再来我家,来一次我吵一次,这些劈柴我坚决不卖,我爱堆在哪儿就堆在哪儿!”
碰了一鼻子灰,但张守敬仍然不肯放弃。“无论大娘说啥,我都是笑盈盈的,我就觉得时间长了大娘应该会心软,也许就能听我说两句。”在连续“蹲守”一个星期之后,大娘终于对这个充满善意与耐心的小伙子放下了戒备。这时候张守敬连忙告诉大娘,自己准备自掏腰包将她家中的劈柴全部买下来,并且给她换成煤球。
“大娘听到这话的时候愣住了,她没想到我会用这样的‘笨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那些劈柴她留着也没用,换成煤球对她来说用处更大。大娘也知道我是为了她好、为了村庄环境好。”张守敬黝黑的脸庞散发着笑意。
后来就是我们开头看到的一幕。大娘非要将自己养的两只鹅送给张守敬,张守敬给大娘留下了200元,才不得不将鹅抱走。
动真情 赢民意
1993年的王潇和1995年的杜莹,是嘉祥县卧龙山街道扶贫开发办公室的干部。最近,他们又添了一个新“头衔”——服务区书记。
说起自己的扶贫工作经历,王潇和杜莹不免有些动容,“我们俩在一起搭档了两年半,现在回想起来,支撑我们俩一路走下来的,除了互相加油打气之外,更多的是对如何提高贫困户生活质量的共同思考。”
“有次我在服务区检查扶贫档案,不小心把手机落在贫困户家里,找遍了我能想到的地方都没找到。就在我快放弃的时候,看到一位身患残疾的贫困户守在路边。他知道那是我的手机,但他不会操作,只能站在路边等着我,就那样一动不动。我难以想象一个行动不便的人,是怎么在凌冽的寒风中等我那么久的。”杜莹向我们讲述了她刚刚接手服务区时发生的故事。
对于未来,两个人有着类似的打算,“我们是扶贫干部,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红火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王潇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