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 包庆淼 刘淑燕
二十年如一日,他坚守在扶贫一线,他的足迹遍布全县597个村庄,他把每位贫困群众都装在心里,他就是泗水县扶贫开发办主任马云河。
作为济宁市唯一的纯山区县、无煤炭资源县,泗水县底子薄,脱贫攻坚任务重,13个镇街中有7个属脱贫攻坚重点镇街,贫困镇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市首位。但就是在“财政收入低”和“脱贫任务重”的双重压力下,泗水县的扶贫工作却一直走在前列,先后代表省、市接受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的考核验收并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这既是集聚众力的结果,也离不开马云河的勤勉敬业和无私奉献。
马云河把“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础和前提,带领同事“五加二”“白加黑”,先后开展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建档立卡“回头看”“六核对一规范”“两不愁三保障”等系列核查活动,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他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家中调研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策”。针对大部分贫困户老弱病残的事实,他依托泗水县情,立足实际,制定了接地气的脱贫攻坚措施,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实施了九大脱贫攻坚行动。
泗水人“苦干不苦熬,奋力争上游”的精神,在马云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何将中央和省市的的扶贫政策与泗水的贫困实际相结合,走出有泗水特色的扶贫之路,打造脱贫攻坚的“泗水样板”?善于思考的马云河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最终,泗水县探索出了“扶贫+”山区脱贫新模式,整合各方力量、多层面资金,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精准扶贫,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全方位带动”的格局。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是贫困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为此,泗水县以扶贫项目实施为主线,大力开展“扶贫+产业项目”。马云河充分发挥县扶贫办督导、调度、协调的职能,全面实施“扶贫+行业部门”,督促各行业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开展行业扶贫工作,制定了《泗水县脱贫攻坚专项实施方案》,形成了“1+26”脱贫政策体系,合力推进脱贫攻坚,确保贫困人口、贫困村达到脱贫、摘帽条件。马云河深知,泗水县财政力量薄弱,要想攻坚扶贫工作,还要发挥社会力量。为此,他倡导启动实施了“扶贫+社会力量”工程。广泛动员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对参与脱贫攻坚贡献突出的企业,他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扶贫。着力引导泗水微公益协会、泗水县慈善义工协会等行业协会,利用自己的团队资源参与精准扶贫。
在马云河的思维里,从来不缺“创新”这个词。近年来,在他的主导下泗水县创新探索了一系列扶贫的方式方法,很多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创新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对互助资金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经验成为全省的优秀典型。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扶贫资金的报账提款,形成了一套“程序化”项目管理模式。为扶贫项目购买商业保险,确保扶贫项目不因自然灾害而受损。创新绘制脱贫攻坚“四张地图”,将扶贫对象、扶贫措施、脱贫进度等情况全部细化上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随时掌握脱贫动态。制定了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目标责任分解落实表,做到“四见面、五留档”,促进扶贫责任落实。建立了镇(街道)、村(居)党支部书记精准扶贫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良好格局。提议对贫困家庭白血病、尿毒症患者进行兜底救助,为贫困老人设立孝善扶贫基金,促进特殊困难群体脱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扶贫工作中,马云河就是一面旗帜。在他的引领带动下,泗水县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2年以来,泗水县先后有8.7万人实现了脱贫,140个贫困村摘帽。从事扶贫工作以来,马云河也先后荣获“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全省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等各类称号6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