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岁以下的人,对3元纸币几乎没有印象了。这张浅绿色带有石桥图案的纸币,是1955年由苏联代为印刷,同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中的一种,也是人民币中唯一一张面额3元的纸币。它流通时间不长,坊间流传,因中苏关系恶化,3元券印刷版尚未交付中国却私自印刷,冲击中国金融市场。因此,我国终止了流通,3元纸币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1955年,我在姥娘家所在村子里的小学读书。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在院内枣树下阅读学校图书室借来的《儿童时代》。隔着矮小的院墙,我看到一位身穿绿色邮服,斜挎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来到门口,他喊着姥爷的名字,叫拿印章领挂号信。当时姥爷在里间睡午觉,我找出印章,交给邮递员。只见他拿出印泥盒,蘸了蘸印泥,在信封的回执上盖了章,让我替姥爷签上名字。他撕下回执,把信封交给我说,这是保价信函,里面有信并夹着钱。他看了看回执上的字,说是15元,让我打开当面查收。我接过信封一看,是在唐山教书的叔叔寄来的。这信和普通信封不一样,它是用牛皮纸做的,比普通信封大,开口处封得很仔细,盖有邮电局的邮戳,其它三个边都是用缝纫机轧上的。我拆开信封,里面有5张崭新的3元的钱,正好15元,邮递员核对无误后走了。
我拿着信封回到屋里,放好印章,打开我叔写的信看了起来。信中问了我的学习情况,说寄来15元,给我姥爷10元,让我留5元买学习用品。啊,给我5元?作为十几岁的小学生,哪里有过这么多钱呀,我的心怦怦直跳,很是激动。
我拿着5张新钱来回数着反复思量,给姥爷10元我5元,怎么分呀?给姥爷3张才9元,我留2张多1元;我留1张吧,才3元。怎么分都和我叔信上交待的不一样,这样掂量了半天,没想出好办法。这时姥爷可能睡醒了,咳嗽了一声,我的心紧张了一下,心想,姥爷可能听到邮递员来了,不能再犹豫了,干脆,我留1张给姥爷4张吧。我走到床前,姥爷已坐了起来。我把叔的来信给姥爷念了一遍,最后说,给您12元吧,我留3元,想买个手电筒上晚自习用,姥爷没说什么。
当时,学校为四年级以上的班级开了晚自习课。学校在村中央,我们住东头,往东就没有人家了。没有月光的晚上,整个街上没有动静,最东头又没有伙伴。我们班只有一个有手电筒的同学,放了学却往西走。这位同学下课后总拿手电筒往天上照,哇,一道光柱直冲云宵,我和同学们都很羡慕。
趁农闲的时候,我带着这3元钱,让西园的大舅陪着我走了二十多里路,到邹县城里县门前路南的百货公司,花了不到两元钱,买了个两节电池的手电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