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1日
首页
第03版:

“拱手礼”

闻道

过年时,很多人都喜欢双手抱拳拱手,互相行礼,既表达一种尊敬祝福之情,又有几分传统味道在其中。最近,四川乐山一组雕塑中的“拱手礼”的方式却被网友吐槽“拱”错了:这组雕塑位于乐山岷江东岸嘉州长卷天街停车场附近,雕塑包含三男一女一狗,男子都穿着长马褂、戴着帽子,其中一名留着长须的男子和一名背着布袋的男子正在拱手行礼,都是右手包着左拳。对此,有网友直指,“没文化真可怕。”也有网友说,“在现代可以不必过于强调哪只手在外或在上。”

虽然我们很多人对古人如何行“拱手礼”并不了解,但看到右手包着左拳的“拱”的姿势,还是会感到很别扭,有些不顺眼。但对于“拱”错了的说法,嘉州长卷天街相关负责人并不认可。她回应称,自己问了做雕塑的设计方,古代对于“拱手礼”到底是左手包右拳还是右手包左拳并没有明确的说法。然而,据非遗传人、文史专家介绍,“拱手礼”揖礼的基本姿势是: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古人讲,男左女右,女子揖礼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从古传到今,“拱手礼”长盛不衰,多用于恭喜、祝贺、拜年等比较喜庆的场合。如每年过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也会向观众行“拱手礼”。

可见,专家还是支持了网友和市民的“拱”错了的说法。既然“拱手礼”雕塑在细节上犯了错误,设计方、所有者就应该知错就改、及时纠正错误,不要让有错的“拱手礼”雕塑继续摆放在公共场所误导公众。因为城市公共雕塑并不同于私人家里的摆设雕塑,它还承担着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城市美学功能。毕竟,如今人们很少行“拱手礼”,对“拱手礼”礼仪规则也不太讲究。在公共场所设置一座“拱手礼”雕塑供市民欣赏,可以向市民传递“拱手礼”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传承和弘扬拱手礼这种传统礼仪。但是,“拱手礼”雕塑却“拱”错了,就会向市民传递错误的传统文化常识,产生误导。甚至以讹传讹,影响正确认知,乃至谬种流传,反而成了正确,让后人迷失其中。因此,城市公共雕塑要体现出公共价值,除了要有基本的艺术美感之外,还要注重细节,不能犯常识性错误。

“拱”错了的雕塑被指出来之后,又有网友扒出了许多城市中的错误雕塑。比如西安大雁塔广场药王孙思邈的雕塑,唐朝人的孙思邈,手里却捧着明朝中期才出现的线装书,而且“药王”也翻译成了“毒枭”。再如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有一组雕塑把苏武牧羊变成了“昭君牧羊”。有网友担心,“万一这些孩子以后只晓得有‘昭君牧羊’,不晓得昭君出塞、苏武牧羊怎么办?”……城市雕塑还真出了不少笑话,分析其原因,一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欠缺,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敬畏之心;一是不懂装懂,做事不认真,太过随意。避免此类错误的出现,就需要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先认真学习,真正学懂弄通,不能一知半解,模棱两可。实在不懂的时候,就要虚心学习,征求一下专家学者和市民意见,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之路,避免出现各类常识错误。

说到底,还是要强化公共文化产品的责任制,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如果明知是错误,却不较真,也将助长一种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文化态度。这显然贻害无穷。在错误酿成之后,对相关责任方给予必要的追责,才能倒逼创作者增加些文化素养,提高创作水平,促使城市管理者强化知识储备,提升责任意识及管理水平,审慎对待公共文化产品及公共财政支出。如此,城市雕塑才会成为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和管理水平的美丽风景线。

2019-03-11 1 1 日报 content_640481.html 1 “拱手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