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她资助贫困儿童多年,从没想过回报。她来自农村,儿时窘迫的生活让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因暂时的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孩子,对于邹城市人民法院法警王萍来说是快乐的。
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一年收入依旧微薄,王萍的家乡就是这样。幼时,村里很多人家生活十分艰难,甚至孩子上不起学,生病了得不到更好的医治。13岁那年,因父亲工作的关系,她离开了家乡,生活也一年年好起来。
多年后,王萍顺利工作并结婚生子,但在老家儿时的生活记忆时时提醒着她,家乡还有一些儿童因家庭贫穷而上不了学、得不到教育。于是她趁着回老家的机会四处打听,并找到这样一个家庭——父母残疾,孩子只能辍学在家,很小就去地里干农活。王萍来到他家一进门看到,孩子奶奶一瘸一拐地干家务,孩子妈妈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没有法子,也知道孩子要有文化上大学才能改变现状,可是,现在这个状况,孩子的学费我们拿不出来。”奶奶说着两眼含泪,王萍揪着心说:“大娘,你让孩子去上学吧,一切费用我来解决,一直到上大学。”孩子奶奶刚开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王萍又重复了一遍,“我现在挺好的,能负担得起,孩子上学最紧要。”
王萍等着孩子回来,又和孩子谈了好一会儿,了解了孩子上几年级、学习情况怎么样、将来有什么理想,王萍更坚定了帮助这个孩子的决心。“孩子很聪明,在辍学前成绩一直很好,辍学时间也不是太长,补上应该没问题。”王萍当即就给了孩子500元钱先交上学费。王萍说:“每年的学费我会及时送来,在学校和学习上有困难都来找我。”
如今,王萍已资助孩子8个年头,每年孩子都会把学习成绩及时向她汇报。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知道自己的情况和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也很刻苦。他在学校经常积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成立了一个以自己为首的学习帮扶小组。去年,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感恩成为孩子最经常提及的话语。
王萍像母亲一样嘱咐说:“你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这才是对我最大的回报。”这位普通的法警尽微薄之力帮助他人,用这份坚持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爱心接力的队伍中,让正能量广为传承。